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次失败的和谈
明帝国不管自己有多大的困难,也必须出兵支援朝鲜国。原因有二:
一是出于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的责权关系。明朝的十数个藩属国中,朝鲜对天朝最忠心,大约和明朝皇帝有朝鲜族血统有点关系,朝鲜对明帝国的制度文化也学得最彻底,对朝鲜,明朝皇帝真有自家人的感觉。人家朝贡不断,尊明朝皇帝为老大,老大自然就有责任为藩属国提供军事保护。二是朝鲜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他是大明的东面屏障,朝鲜要是沦于日本人手中,直接就威胁辽东,也就威胁到北京。
这场战争和倭寇骚乱东南沿海不同,倭寇只是图财,抢劫烧杀固然可恨,但政治目的不明确,对大明的国防安全影响不是特别大,而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是政府行为,大明焉能旁观?万历帝在处理立太子这类内政时,优柔寡断出尔反尔,但在处理外交、国防问题上,却毫不含糊,当机立断,派兵入朝参战。
一开始明朝对日本军的凶悍估计不足,两次派出小股部队,统领的军官级别也不高,这几乎是以卵击石。两军甫一交战,统兵的游击史儒在平壤阵亡,第二次交战三千人全军覆没,统兵官祖承训仅以身免。
初战失利,全国震动,万历帝立刻任命宋应昌为兵部右侍郎(国防部副部长),专门经略对倭战事,在全国广泛募兵征粮。他和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都是只会纸上谈兵、没有战略眼光的书生。这宋应昌是个大忽悠,据文秉的《定陵注略》记载,朝鲜战争刚刚打响时,宋应昌正在山东巡抚任上,山东半岛与朝鲜隔海相望,当然要做战争准备。这宋巡抚命令在沿海登州、莱州收购数万枚鸡蛋,别人问他有啥用,他说如果倭寇的船来了,我军扔鸡蛋到他们的船上,船板就会变滑,倭寇站立不住,将全部被我军擒获。--就这样智力的人,靠吹牛当上了专司抗倭的侍郎,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这宋侍郎对自己升官很乐意,但对打仗却害怕,这一点他和尚书石星一拍即合,于是通过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案被提出来了。两位老爷派浙江嘉兴人沈惟敬去日本军营“招抚“,这沈氏一个无赖出身,家中有一个仆人曾经在日本呆过数年,沈惟敬从他那里听到一星半点的日本国情况,便俨然以“东洋通“的面目出现,说丰臣秀吉并无他意,无非想来朝贡大明天子,被朝鲜阻挡,所以举兵入朝。--这样的理由,是一种典型的天朝大国式意淫。可尚书、侍郎竟然相信了,将沈氏委以重任。
沈氏到了平壤,与小西行长会谈。看到明朝已经出兵,日本人觉得一下子吞下朝鲜的可能性不大,于是便哄骗沈惟敬,提出谈判条件,说如果明朝按兵不动,日军不久将班师,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南全部割让给日本。
这是牺牲朝鲜国的利益换取和平,而且对日本这样的国家,若不显示足够的武力,和谈是没有基础的。因此,日本的谈判要求传到朝廷后,廷议哗然,纷纷认为倭人狡诈多变,决不可信,朝鲜问题,不如速战速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