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懒惰,逃避辛苦(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其实教学相长是很重要的,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发现答案的过程中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万能,老师也不是万事通,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也要让自己保有学习的心和行动力。

思考是一种脑力活动,既然是活动,当然就不会是容易的事情,因此感觉辛苦是必然的。如果父母不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琐事件,启发孩子思考,引导孩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孩子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就不会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当孩子提问时,父母应该说:“你说呢?你想想看,再想想看。”如此一步步地循循善诱,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答案,即便孩子经过思考后而有了错误的结论,不符合事实,也要以赞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去欣赏孩子的答案。

还记得有个家喻户晓的例子吗?

有一次上绘画课,老师请同学画苹果,在场的同学不是画了果实累累的大红苹果树,就是一整盘翠绿的青苹果,唯独有一个小孩却画了一颗黑色的大苹果。当时老师并没有斥责这个小孩,反而追问他为何苹果会是黑色。孩子提到,因为他画的是削掉苹果皮的苹果,因为还来不及马上吃掉,所以苹果就变黑了。

其实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苹果变黑的原因,只是就生活经验画出自己看过的苹果,如果老师不细究其中原因,直接谴责孩子弄错了颜色,不但误导了孩子,还错失了顺便教导孩子苹果变黑原因的机会。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适时地赞美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思维才会活跃,才能享受到思考所带来的乐趣,当思考变成一种乐趣时,孩子难道会不喜欢事事去思考、去探究吗?所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不让孩子的思维变得懒惰,就要从幼儿时期开始认真细心地加以引导。

除此之外,懒惰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表现的方式很多种,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犹豫不决,甚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情绪都会让人变得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完成事情。面对惰性行为,有的小孩不清不楚,无法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就是懒惰;有些人则推脱,总想着等一下再做或者明天再开始等理由,老认为反正再改就是,于是一天拖过一天,一年拖过一年,最终成为习惯,再也无法改变;还有更多的人也许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浪掷光阴。

有一位著名企业家受邀到知名大学为学生演讲,说明自己如何从打杂、学徒、管理员一路跻身业界中大企业家的坎坷经历。他在演讲中告诉大学生:“成功没有快捷方式,我完全仰靠自己吃苦耐劳,努力不懈,才有今日的成就。”

他总是戏称自己“是从泥里站起来的孩子”,这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使台下大学生们个个深受感动。

他鼓励年轻人不要只懂得羡慕他今天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而是要去理解一个人究竟应当靠什么、做些什么才能正正当当地获得成功。他不仅身体力行,更鼓励员工也起而效仿,甚至还在家族制订一条“三勤四不懒”家规。

“三勤”是指勤于守时、勤于守职、勤于创造;“四不懒”是指脑、口、手、脚一概不能有丝毫懒惰。“三勤四不懒”中最主要的一个重点,是“勤”字,要日日勤劳,永远勤劳,更可贵的是,他认为勤劳必须包括“勤于创造”,而且包括脑、口、手、脚都要勤。

由他成功过程及“三勤四不懒”家规中可以得见、印证一条真理———成功是勤劳的奖赏!

既然勤奋能够使人获得成功,那么对于孩子,父母就要从幼时、小事做起,帮助孩子克服懒惰的恶习,养成勤劳的良好习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