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师答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家长:

有一个孩子,写自己中彩票买豪车,娶了班花,在拐角处遇见沦为乞丐的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是您面对这篇文章,会如何处理?即使我在情绪上能够接受,但如果他每次都这样写,怎么办?

管建刚:

这篇作文我看到过,是被判零分了。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么给分,我会一笑了之。这么写,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某一刻的情绪下,发泄了对语文老师的不满而已,发泄完了,一切就过去了。

孩子有意见、有情绪就应该发出来,如果非要让他把情绪收回去或者控制住,这种要发泄的情绪在他的心里就会翻倍,不满就会堆积得越来越多。

大人如果能从情感上接受孩子要表达的情绪,孩子就会感受到写作的快乐,会觉得写作原来是很有趣的。可以真实地倾听自己内心的情绪,他的写作能力也会在这种状态下进入正轨,他再也不会惧怕写作文。

写作的第一个能力就叫不怕,一个小孩子如果心理上有畏惧感,再怎么写都不会非常厉害;第二个能力叫热爱,如果热爱了,什么困难都不会是大困难。

到考试的时候,我自己的带班经验不是通过一个学期去衡量它,而是带班三年。四年级自由写,五年级自由写,到六年级毕业考试前的那学期,告诉学生,你们已经通过自由写,练好了功夫,现在用功夫把考试打败就行了。

家长:

《以牙还牙不是罪》呈现出来的是很精彩的、很儿童化的一篇作文,管老师进行修改了吗?如果没有修改,孩子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毕竟当孩子根本写不出来的时候,就轮不到大人能不能接受孩子的作文了。

管建刚:

《以牙还牙不是罪》,老师基本没有修改。

有一句话叫“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诗人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写作?他需要一个重要的元素:自由。即心灵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全。人在心灵自由和心灵安全的情况下,那种诗性的语言,那种创意,就会流出来。一个人在心灵不自由、不安全的状态下,是无法生长出诗一样的语言的。

大人经常教孩子去模仿,我们的最新研究发现,哪怕是让低年龄段的孩子去模仿,孩子也会觉得很累,但是如果你让小孩子自由舒展地写,他就会觉得很轻松。

我们原本以为孩子越是年龄小,越需要模仿,但事实并不该如此。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写过作文,只是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名叫“作文”的作业;很多孩子没有创意,被教了太多的“套路”,他不再会用感情、用心灵来舒展地写作。

事实上,从来没有作文教学,只有作文教育。如果认为是作文教学,只教技术,孩子也无法在写作上获得真正的提高。

崔永元说:

孩子的潜力,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

成年人普遍的问题是轻视孩子。

有一个学校我很喜欢,所以经常去。那个学校的孩子都是无比自由和放松的状态,甚至有点儿自由散漫的感觉。比如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孩子和老师说话的时候不是规规矩矩地站着,而是躺在那里和老师进行辩论。我一看,居然敢这样?!

我看了下孩子们在看的书,和考试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我都开始替家长着急了,将来总要应试,到时候怎么办?这时,老师给我讲了一件事,他说:“小崔,我把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课本给你收集齐,给你一晚上时间,你能不能学会?”

我说:“那肯定没问题。”

他说:“但是当时你用了3年,你现在50多岁,一晚上就可以学会了。孩子们也有这个本领,他可能一年级到五年级都不行,到六年级却开窍了,前5年的东西很快就学会了。”

他说:“我们相信孩子,就让孩子平时随便玩。快高考了,找一个契机,老师就会宣布,‘未来城市’让你见了吧,‘世界上最好的无人驾驶汽车’你也‘设计’了,现在要迎接高考了,这就是另一种游戏,叫记忆游戏。高考有标准答案,谁背得清楚谁就能考最好的学校,你把它背下来就行了。”

这个学校的孩子把高考当成一个游戏,很快就背下来很多知识,很多学生一批一批地考上北大、清华。

我们还是需要去相信孩子,别总觉得孩子“无法做到”。

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

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是谦虚使人进步,无论自己做得多好,都不能夸自己,要等别人夸。我自己做得很好的时候,别人夸我,我还得继续说“不行不行,我还得继续努力啊”。

养成这个习惯之后,我在55岁左右想明白了一件事:自己不夸自己,等着别人夸,别人忘了夸,最后的结果就是,好多人都根本不认识你了。

现在很多场合,我开始自己夸自己,比如提到主持,我说我主持得很好;说到作文,我说我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被老师要求写范文。

说到做爸爸,我也表扬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好爸爸。

有一次我有了点儿收入,女儿当时很小,我就赶紧拿着地球仪给她看,我说:“女儿,你看看地球仪,你想去哪里,你就指出来,爸爸带你去。”

其实我心里很忐忑,一颗心怦怦直跳,我手头的钱不一定够,万一是南极、北极怎么办?女儿就对着地球仪看来看去。

最后,她烦了,问了我一句:“爸爸,为什么这上面没有秦皇岛?”

我一听,哈哈大笑,说:“没事,爸爸知道秦皇岛在哪儿,我带你去。”

我的心得就是:相信孩子,花不了多少钱,也不一定会绕多远。

最后我想再解释一点,管老师说的让孩子自由表达,不要用道德绑架孩子的表达欲望,我觉得主要是心态层面的,他没说技巧。但大家千万不要看了管老师的观点,走到另一个极端,觉得孩子只要愿意做的都是对的,不管孩子做什么都随他去,那就错了。

有意义和有意思,我们过去可能把这两者分得特别清楚。而管老师的这个方式,其实是让有意思和有意义成为一体。没有任何事情是完全无意义的;有意义,没意思,也不叫有意义。

怕的是,孩子每次拿起笔,脑子里先分清楚“要有意义,要有意思”,那样能写好作文才怪。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