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6章 远离真相的信息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既然你问我报刊应该采取何种态度进行报道,为了给你一个最理想的答案,我就应该说:“只需要忠于事实真相,坚持正确的原则即可。”但是,我又担心如果真有这样的报纸,它恐怕卖不了几份。对新闻界采取压制态度固然能让整个国家变得一无是处,但如果对流言蜚语加以放任,其后果恐怕不比前者好多少——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扼腕的事实。

——托马斯·杰斐逊

我们会经常在《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播客节目中谈及伪科学,并以此驳斥人们的种种无知举动。实际上,炮制“虚假新闻”(pseudojournalism)也应该被列为重要的批判对象。虚假新闻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冒充事实的舆论,也可以是凭空想象的引述,连同报刊上的“软文”和赤裸裸的剽窃内容也包括在内。总而言之,任何公然背弃媒体道德,企图冒充事实真相的书面文字都可以称之为虚假新闻。

我们不难辨认哪类“假消息”危害会更大一些。它们往往话题沉重,来源可疑,或者打算推销点什么东西给读者。它们也许还会提醒你投谁的票。不过,许多误导性信息的形式相当隐蔽,不留神的话很难分辨。这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正生活在“后真相”时代,这一观点自2016年开始流行。“后真相”也由此被牛津字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排名紧随其后的词汇就是“假消息”,它也是年度短语的有力竞争者。“假消息”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出于各种目的,有不少网站专门炮制虚构的信息和报道。

互联网就像是一个思想交锋的战场,这既是它的缺陷,也是它的特色。对一个开放的社会而言,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彼此自由交换信息。在民主的前提下,人人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有方案的话),就各种问题达成一致。

互联网的缺点在于,它也是欺诈、谎言、误导信息和操纵舆论的集散地。并非人人都能遵守规则,而且他们会给别人树立不讲规矩的坏榜样。这里所谓的对错是非也绝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相反,人们的行为往往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个位置,对于不同的议题,大多数人的位置也会出现摇摆。当然也有极端的情况:有些网站恪守新闻道德,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来筛选内容,而有些网站则正好相反,通篇都是谎言,要不就是别有用心的宣传,或者干脆就是为了博眼球或骗取点击量。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共同致力于寻找应对之策,以解决这一混乱局面。在我看来,部分问题在于我们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解决互联网的问题。因此,行为不端者可以劫持或“山寨”质量控制体系,并最终颠覆它们。比如,“假消息”这一概念本来是用于甄别消息来源是否可靠的。但是,它随即就被用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逐渐偏离了人们原来的设想。一个本身就造假的网站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看,某某网站上的消息没一条是真的。”任何一方的拥趸都可以列举出一长串“造假”网站,而这些网站无非理念和他们有所不同罢了。这一概念成了攻击别人的武器,而不再是去伪存真的工具。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科学怀疑论”一词,甚至包括其批判性分析和揭露真相的模式,都会被那些反科学的人所操控。他们打着科学怀疑论的旗号,其实是给我们脸上抹黑,也很容易让不知情者感到疑惑。



各种消息来源的特征


对于混乱的现实,我们总有一种想要简单归类的愿望,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试图分类的任何东西都有会有一些特征处于某个连续体中(即该特征属于连续变量而非二分变量),并且可能这些特征同时处于多个不同的连续体中。这就产生了三类思维陷阱——非黑即白、连续体谬误和划界问题(读者可以在本书关于逻辑谬误的第10章及讨论伪科学的第22章找到相关内容)。

那么究竟该如何区分“真”消息和“假”消息呢?因为二者之间并非总是泾渭分明,我们不得不经常借助模糊的界限和有局限性的定义。比如,假消息本身有不少特征,包括对资讯来源缺少审核,未对事实做进一步确认等。这类特征越明显,消息的虚假性就越高。如果超过了某一个模糊的界限(划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就有理由将其斥为“虚假消息”。

某些显著的单一特征也有助于我们看清事实。以科研刊物为例:刊物质量固然有高低之分,但有些刊物居然连同行评议也没有,或者对来稿不加筛选,一概照收。某些刊物的确配得上“虚假”二字,或者称得上“蹩脚”。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捞钱,而不是为了弘扬科学。换句话说,有时候消息来源存在非黑即白的质量差异,这对我们判定真假很有帮助。

明白了这些,我们下一步来讨论那些存在争议的假消息。显然,简单的二分法(消息非真即伪)是无法对应所有场景的。首先,你需要了解消息来源有哪几种类型。

老派媒体。这些机构自诩为真正的新闻媒体,它们似乎对某种新闻工作标准非常坚持。《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就是如此。它们的目标就是报道新闻,因此至少会遵循古老的工作传统。这类媒体的口碑跨度也很大——有些堪称伟大,有些糟糕透顶。评价它们的标准主要是新闻质量。

有倾向性(或受到意识形态左右)的媒体。它们保留了传统老派媒体的形式,但字里行间却透露着明显的歧视,或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作为一种评价维度,这种倾向性与新闻质量共同构成了一个直角坐标系(即所有新闻都可以根据这两个评价维度找到自己的位置)。其实,我们倒不妨认为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多少带有某种程度的偏见:新闻机构都是靠人去完成报道的,而只要是人,就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公正。

有些新闻机构实属异类,它们真心实意想做到观点中立,或至少能够找到平衡点。它们可能会倾向于某个政治理念,但至少会努力审视自己的偏见。

也有些新闻机构从不避讳自己的政治偏向,但它们会尽力保证其新闻的高质量,不做太出格的报道。无论属于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首先他们都是新闻工作者。

上面这一类媒体人士再往极端发展就是那些将政治倾向凌驾于新闻质量之上的媒体。他们毫不讳言自己的报道经过事先筛选,而报道本身也会站在他们指定的政治立场。有时候他们似乎不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是在客观报道新闻,而是在兜售他们称之为新闻的“观念”。

观点发源地。也有些网站、期刊和通信简报根本不是新闻(也用不着装扮成新闻媒体)。它们只是提供一个供人们各抒己见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对于意识形态、政治、宗教、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话题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们并不避讳自己的倾向性,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宣传这种倾向性。

讽刺性媒体。《洋葱新闻》是讽刺新闻媒体的典型代表。它们报道的内容根本不是新闻,而是纯粹的娱乐段子。它们从不向读者隐瞒自己的戏谑态度,字里行间满是各种嘲讽和幽默。尽管如此,有时候作者的幽默讽刺非常隐晦,于是《洋葱新闻》的段子居然成了竞相传阅的新闻,仿佛它们确有其事。各国首脑和政府都曾把它上面的段子当作严肃的新闻来讲,这种搞笑场景屡见不鲜。

讽刺新闻也有质量好坏之分。有些网站的内容平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