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
——基于第六波和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

时间:2023-03-15 04:33:43

唐 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原来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升级为“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中在关于明确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话语叙述中,加入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容,为更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证,也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问题的提出

民主诞生之初并没有像今天如此备受推崇。时至今日,民主是政治学研究无法忽视和跨越的重要命题,作为一个社会治理目标,它是各国政治发展的方向,而作为一种政治价值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之又有不同的理解。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民主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话语表达,也是中国民主建设的方向。纵观历史,回顾过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主事业不断前进并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认可。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给中国扣上“威权主义”的帽子,贴上“不民主”的标签,并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否认和责难中国的民主制度和人权状况,甚至美国民众也对中国民主制度存在偏见,“美国媒体与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调查研究”显示80.3%的美国民众认为“中国限制其公民的政治权利”,67.4%的美国民众认为“促进和保护中国的人权”应该高度优先[1]。事实上我国民主状况真如西方政府和媒体所批判的那样吗?

《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一个国家是不是民主,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应该由外部少数人指手画脚来评判[2]。那么中国民众的民主满意度如何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民主价值观呢?本研究通过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的对比,一方面揭示两国民众的民主重视度和满意度,另一方面对中美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倾向进行比较。

本研究的量化数据来自由世界社会科学网络联盟的成员单位共同协作完成的世界价值观调查。(1)本研究量化数据来源世界价值观调查官方网站:https://www.worldvaluessurvey.org/wvs.jsp.为了准确全面地反映中美两国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并观察中美两国民主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本研究采用了第六波(中国的调查时间为2012年,美国的调查时间为2011年)和第七波(中国的调查时间为2018年,美国的调查时间为2017年)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

二、文献回顾

(一)中美民主价值观

民主是政治学领域一个极具张力的核心概念。李普塞特指出:“民众根据政治制度的价值规范是否满足自身价值观来判断该制度是否合法。”[3]55民主制度也一样,各国民众都根据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而有所偏好。

中国民众的民主价值观深受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表现出“复合多维”[4]的特征。儒家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其民主思想主要表现为“民本”和“民生”思想。《尚书》中“重我民”,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的“民为水,君为舟”等思想都是中国古代民主观的集中体现。显然,儒家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中心地位,但也弱化了民众对人民主权观念、政治自由观念的认知[5]3。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揭示了实现真正自由和平等的道路和方向,是中国民众民主思想的底色。目前中国民众的民主价值观表现多元,卢春龙指出,中国体制外的新兴中产阶级更强调权利意识和竞争性选举的重要性,而体制内的新兴中产阶级则更认可政府的权威以及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6]。史天健曾将中国公众的民主观划分为“社会主义民主”“儒家仁慈独裁民主”以及“自由主义民主”三种类型[7]209-237。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8],其基本范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统一,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

美国民主是西方民主的典型代表。从古希腊雅典绵延至今,在西方文明和话语世界中,民主与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密切相关。而民主在诞生之初主要是指“平民的统治”,并不属于政体中的“良政”和“善政”,随着历史的演进,民主体制逐渐成为共同的目标,对民主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民主就是人民的权利。罗伯特·达尔指出民主的标准为有效的参与、选票的平等、充分的知情权、议程控制和成年人的公民权[9]33。同时达尔还强调民主必须实际地保证每个成年公民都有参与投票的权利。精英主义民主的代表熊彼特指出民主就是“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利”[10]337。此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中,“程序性精英主义自由民主”占据着民主话语的主导。萨托利认为,“我们所信奉和实践的民主是自由主义民主”[11]318,“自由”“程序性”“精英主义”是其核心价值。综上所述,美国民众在民主价值观上表现较为一致,民主普遍被视为进行公平公正的选举以保证实现公民言论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的制度与程序[12]。

对于中美两国民众民主价值观上的差异,吴心喆指出美国以自主性原则为主,而中国则融合了民本思想和实用主义等面向[1]。李敏伦等人则指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其民主内涵实质是以“私”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民主价值观,而中国是以“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民主价值观[13]。总体来看,关于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民众倾向于工具性价值,突出“民本”思想和实质性获得感,美国民众则更注重程序性原则,突出自由主义价值。

(二)自由与平等的价值探讨

自由与平等的价值统一是政治哲学自身发展的应然逻辑[14]。但在现实生活中,二者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张志伟指出,如果自由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在财富和利益分配上就可能是不平等的;如果要求财富和利益分配平等,那么就可能限制某些人的自由权利[15]247。19世纪以来,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冲突论和相容论”[16]。以罗尔斯、哈耶克和诺齐克等人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家主张“冲突论”,罗尔斯作为自由平等主义的代表人物,主张自由的优先性,然后通过“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来调和自由与平等之间存在的张力。更为激进的哈耶克和诺齐克则主张自由至上,哈耶克指出个人生来就极为不同,或者说,人人生而不同[17]104,因而不应该给予平等那么高的地位;以德沃金和G.A.柯亨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家主张“相容论”,罗纳德·德沃金认为平等是一种至上的美德,并指出在自由和平等之间任何真正的冲突——在自由和抽象的平等原则的最佳要求之间的冲突——是一场自由必定会失败的冲突[18]。柯亨认为自由和平等可以相容,甚至为了平等,牺牲自由也未尝不可。

关于自由和平等孰轻孰重的问题,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甚至相同意识形态从不同视角进行窥测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也反映到了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当中。

三、中美民众民主满意度以及民

提醒您:因为《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
——基于第六波和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
——基于第六波和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在线阅读地址:中美民众民主价值观比较
——基于第六波和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分析

1234
经典故事
踩面包的姑娘
守塔人奥勒
母亲的故事
一星期的日子
犹太女子
金黄的宝贝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民歌的鸟儿
钟声
钱商和窃贼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