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书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路径
——基于新冠疫情的研究

时间:2023-03-27 11:47:54

滕国鹏 林雪婷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中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内疫情总体可控。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多主体以及海量信息的出现,易造成新闻失真和舆论混淆,在重叠信息与网络化舆论的裹挟下会对青年的政治成熟和社会心态产生消极影响。可见,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舆情监测等舆论引导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挑战。因此,要重视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和舆论变化的趋势,尤其关注这种变化对青年人政治社会化的多重影响,以媒体信息的良性互动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积极健康发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的作用

以非典时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始,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冠肺炎这样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掌握更多有关病毒和疫情信息成为应对不安全的基本需要,而新媒体发挥极大导向和跟进作用。针对民众既需要权威的声音,也需要更多元的信息输入,新媒体为民众传递更多与疫情相关的消息源和发声机会。一是,拓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途径。在新媒体各种应用中,民众可以浏览各种需要了解的信息,也可作为信息发布主体,以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加工和转载信息。可见,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广大网民成为一个新的信息节点,这极大扩展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传播场域和延长途径。二是,圈层化结构引导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期的舆论走向。由于初期对病毒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新媒体上出现信息闭塞和多样化网络表达,大量未经证实的网络谣言夹杂其中,网络舆论整体上出现混沌并发生分化,导致民众的舆论走向分歧,此时新媒体通过独特的圈层结构所建构的虚拟空间,越来越成为引导民众舆论的风向标。网民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在互联网上建构而成的网络圈层成为网民新的生存样态,个体所加入的网络圈层,在稳定社会秩序、安抚人心层面的作用凸显出来。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初期,民众在恐慌情绪和海量信息的裹挟下产生失控感,更多从新媒体所形成的圈层中关注、询问、传播各种消息,以寻找社会支持资源和心理安全感,应对自身的焦虑与不安。三是,新媒体所催生的“舆论点”能有效提升公民参与度与政府应对效能。新媒体建构起了疫情发生和发展阶段民众和政府官方机构双向沟通渠道。应对来源不明的未知病毒风险传播,个体对自身健康和利益的关注会使得网络空间充满张力,而此时随疫情变化应对行动中任何细微差错都可能因为民众对疫情的高度紧张和焦虑而成为舆论点被引爆与放大,并在新媒体空间呈现立体式、交互式扩散。各种有关疫情言论的舆论点被整合与集聚在新媒体场域。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新媒体上滋生的风险点,政府可以利用官方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权威、真实的疫情防控信息和科学防疫知识,以此帮助民众树立信心,民众也可以紧跟疫情动态变化的过程并在新媒体应用上发布节点信息和实时评论,其整体舆论的聚合也通过新媒体平台快速传递给管理部门,以明确公众关注的焦点与舆论走向,并及时准确全面地予以回复和应对,精准提升政府应对效能。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新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动建构

自伊斯顿最早提出政治社会化概念以来,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接受政治信息、传播政治文化、内化政治规范、外化政治行为、形成合格政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却不可避免受到新媒体技术泛化作用的辐射,在实现政治社会化的目标过程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发展的助推效应

新媒体的使用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助推效应体现在政治视野的开阔、革新政治参与方式和提升政治学习的有效性。一是,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青年的政治视野。从实践运行来看,新媒体俨然嵌入到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进程中,大众传媒时代下的政治信息是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投射,这可能导致同质性的信息反复输入青年的头脑中,其接收政治信息的单一与不对称会妨碍其政治视野的开阔,而新媒体及其各种应用改变了政治信息输入单一的局面。新媒体的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和匿名化给青年提供接触多元信息的机会,如疫情防控中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效应发挥了最大优势,青年全面了解、分析、比较抗击疫情中的各种信息,形成新的政治判断。此外,新媒体所提供的国内外各种信息的对比加强了不同文化和制度的对照,丰富了青年政治认知的国际视角。二是,新媒体技术和平台革新重塑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方式。新媒体应用优化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场域,使得物理空间的政治参与延展到新媒体平台上。同时,以对话式沟通机制实现青年与政府双向互动沟通,青年借助新媒体平台与“官方媒介进行网络‘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2]11-17,而“政府对网络问政报以宽容态度,并通过开通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等积极回应众多网民对政治话题与政治事件的关注”[2],这不仅有效迎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意愿,更体现了青年参政议政的自主性得到相应的重视。可见,新媒体打破了青年对传统政治参与的认知,形成了政治参与的全新格局,激发了青年政治参与的热情和效能。三是,主流新媒体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内容精准提升了青年政治学习的有效性。慕课、微课堂、学习强国等移动APP用幽默的表达,多样的学习形式吸引青年参与其中,尤其是疫情期间各种党团小组活动的圈层化令青年在线政治学习获得良好效果,在以二次元为标志的B站中,特有弹幕文化互动交流产生沉浸式的学习效果等。

(二)新冠疫情下新媒体影响青年政治社会化发展的现实表征

1.基于议程设置框架要求,以疫情发展阶段性节点动态强化青年的政治态度

议程设置要发挥预期的效果,关键在于抛出的议题被民众看见与重视。新冠肺炎突发性、流动性和危害性的特点,使得其事发之初作为一个核心议题引发青年关切。疫情初发阶段,由于真实与虚假疫情信息交织出现在青年的新媒体应用及圈层平台,青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恐慌与焦虑。针对此种状况,主流官媒对核心议题的强化起到了稳定人心的效能,为青年参与科学防疫埋下伏笔。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迅速抓住民众的舆论点,发布最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图解《最新!预防“新型冠状肺炎”,看这张图就够了》,以图文方式科普疫情知识,连续发布识别、防护肺炎的误区与真相和对各种违法现象的警示,其目的在于有效应对各种流言,帮助青年稳定情绪并树立正确认知,为下一阶段的防疫攻坚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疫情发展阶段,议程设置主要针对在全国动员、科学防治、共同防疫上下功夫。国内各地区感染人数和患者持续增加,党和政府采取科学合理的救治措施,广大科研人员科研攻关有序开展的信息在新媒体上广泛转载与扩散,令青年看到疫情防控的希望和战胜疫情的信心,引导青年群体的政治理性,使“他们从最初对‘隔离观察’‘居家防控’等不理解、有怨言,到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并成为宣传解释、协助加强的全民防控的活跃力量”[3]。疫情后期,议程设置在于团结一心,

提醒您:因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路径
——基于新冠疫情的研究》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路径
——基于新冠疫情的研究》在线阅读地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媒体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路径
——基于新冠疫情的研究

123
经典故事
互拥可爱女儿,央视名嘴沙桐向新娘求婚..
白居易下访
白居易测字救姻缘
为两块石头自责的白居易
用“身体写作”的民国奇女子
侯宝林打牌
才女不“财”,徐静蕾开店亏本记
才女张末,“老谋子”最疼爱的率真天使..
少女宋美龄为名利嫁人
那些台湾的诗人们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