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三國演義》觀後感

時間:2022-09-22 09:34:39


   
   

《三國演義》觀後感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建甯二年(169)起,到滅亡(280)止這百餘年發生的事件,中間着重描寫了曆時約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寫了幾百個以聰明而巧勝的戰争,像諸葛亮空城退敵、諸葛亮智取漢中、諸葛亮七擒孟獲、、、、、、還有一些不思考,魯莽地硬要打仗而失敗。


   


      告訴我們要仔細思考,善于觀察,不能魯莽,粗心大意。


   


   

誦古寓今――《三國演義》 (字數:1100)


   

《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演義小說。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曆史小說,以描寫戰争為主,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低年級,我看的是插畫版的《三國演義》,它在我眼中僅僅隻是如同遊戲一般的傳奇史詩,單槍匹馬,沖鋒陷陣,隻記住了一些骁勇善戰的虎将,忠肝義膽的關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張飛,百步穿楊的黃忠,這僅僅是對人物的一些片面的看法,膚淺而無味。

在小學六年級,再讀原着《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家喻戶曉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初露鋒芒,到七擒孟獲威名大振,都可以從中顯示出他不朽的才華。可他也并非神仙,他錯讓馬谡去守街亭,導緻丢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六出祁山皆敗,自己也被降職。自己本可以長久之計建功立業,卻總是禦駕親征,最終勞累而死,給世人留下了遺憾。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們沒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錯誤,不應該因為别人的一點過失而橫加指責,也不應該因為自己的一次考試的失利而灰心氣餒,更不應該為自己取得的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人無完人,我們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應取長補短,臻求完美。

而我看好的世間虎将張飛,智奪瓦口,大戰馬超,忠心不二,可謂功不可沒,隻可惜唯我獨尊,關羽一死,感情用事,做主領兵伐吳,無故鞭打士兵,導緻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将刺殺,劉備雷同與他,因為一時心急,将二十幾年來儲備的精兵良将大半都送了命,蜀軍在出征之前,不論兵力`國力`物力都不落後魏國。如果此時攻打魏國,可以借着“光複漢室”之名出師,收複一部分中原失地擴大領土範圍,養精蓄銳,滅魏伐吳指日可待,必能一統三國,蜀軍敗退後,全國的國力迅速衰退,劉備又病死,“扶不起的阿鬥”――昏庸無能的劉禅當上了國君,這為将來的蜀國埋下了很深的禍根,諸葛亮、姜維又連年出師北伐,難得勝局,兵力耗損極大,賢能異士,老将都已去世,再也無力回天,鄧艾一舉攻下成都,西蜀從此滅亡。

相反,魏國名将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态度樂觀,使一代英才諸葛亮無計可施,司馬懿在樂觀據守的狀态下又絲毫不少鬥志,不忘先主曹操所留的兩句名詩,“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次能夠出奇制勝。諸葛亮因悲傷,勞累過度在五丈原為病故。可見良好心态與事情的效率息息相關,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态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将不堪設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天下三分局面。各國你征我伐、用盡千軍良策,為的是統一天下。現有亂世之奸雄曹操立于大北、後起漢室子孫劉備建于西南,又有戰神孫子之後孫權堅守于東南。魏、蜀、吳三大國互為掎角之勢、立足于天下。可歎的是相争了六十餘年的三國、最後卻并非其一取下江山,而是内政變故、慢慢衰弱、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氏族輕松吞并天下。而我隻能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句來安慰自己罷了。

三國演義集曆史與倫理于一體,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争場面,大至滅國之戰,小至幾人的厮殺,一次又一次揭露了戰争的殘酷性,還是告訴我們停步要落後,落後要挨打,昏庸要亡國的道理。隻有那些有雄才大略,仁義兼備的枭雄才能闖出亂世,一創霸業,也隻有那些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聖賢才能夠收複群雄并起的江山。為了将來能有叱咤風雲的豐功偉績,今日就必須打好穩固基礎,在不斷地與成功。失敗所拼搏,你仲會得到人民的肯定,曆史的留駐,成為一代天驕。

【老師點評】:

感受不深刻,表述不清晰


   


   

讀《三國演義》有感 (字數:70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看到這首詞,你想到了什麼?呵呵,這首楊慎的《臨江仙》是《三國演義》的開場詞,開頭那兩句是不是感到豪氣萬丈,器宇軒昂呢?!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各路英豪争奪天下,打了個不亦樂乎,最後被晉朝統一了。

諸葛亮可謂是三國裡的英雄人物!他足智多謀,上通天文,下曉地理。他組織策劃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六出祁山,無不體現了他的聰明和智慧!隻可惜他事必躬親,直累到吐血而死。

劉備求才不惜三顧茅廬,謙虛大度,隻可惜養了個平庸的兒子――劉禅,如果劉禅有本事,諸葛亮也不會累死了。

曹操是三國裡最刁鑽狡詐的人物,他生性多疑,比狐狸都狡猾。似乎他就是奸雄的代言人,可是他求賢若渴,唯才是舉,所以他的身邊積聚了大量人才,而他也不計前嫌,對罵他的陳琳委以重任。曹操有膽略還有情義,他放走了對手劉備。他對關羽厚愛有加,如果關羽先認識了曹操,大概也就會歸于其髦下。在赤壁大戰中敗北的曹操,被關羽念舊情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也做了好些壞事,也許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吧。特别欣賞那個“望梅止渴”的典故,正是曹操的智慧讓兵士們走出困境!

關羽也是重情義的英雄,他感念與劉備的厚愛,不惜千裡走單騎回到劉備身邊。

最讓人笑話的是周瑜,他也是個有才有能力的人物,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正是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可是周瑜的氣量很是狹窄,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與諸葛亮勢不兩立,最後在傷病中氣死,年終36歲,真是可悲啊。

孫權,仰仗父兄基業,沒有什麼建樹,猛張飛有勇無謀,呂布見利忘義……三國的人物個個活靈活現,讓人大開眼界!

讀《三國演義》要學裡面人物的大度,謙虛和智慧,不能學人物的氣量狹窄。《三國演義》也诠釋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者”,自私小氣的人縱有才能終究也會是失敗的。

《三國演義》真是一部很好的名着,很值得一看,它會讓你獲益匪淺的。

【老師點評】:

詳略不當,表達不準确


   


   

讀《三國演義》有感 (字數:200)


   

前幾天,我讀了一本叫《三國演義》的書。

最讓我羨慕的是諸葛亮,它幫助劉備出謀劃策。打了不少勝仗。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嘛,讓關羽守荊州,由于關羽太驕傲,大意失去了荊州。這就是大意失荊州的由來。雖是這樣,但是,他還是氣度不凡。而書上卻簡單地寫着身高八尺,頭戴綸巾。

劉備禮賢

下士也值得我們學習。不是嗎?劉備三顧茅廬,第一次沒有見到諸葛亮,第二次也沒見到,第三次諸葛亮還在睡覺,他就在門口等,直到諸葛亮醒來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名著,一部非常有趣的著作,裡面的人物各有千秋,可生動逼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