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張學良(1901―2001年),字漢卿,1901年6月3日生于遼甯省台安縣桑林子詹家窩堡,是民國初年統治中國北方時間最長的奉系軍閥、“東北王”張作霖的長子。
張學良幼時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張作霖雖系綠林出身,但他對子女的教育卻非常嚴格,希望把兒子培養成既能承襲中國封建王朝正統思想,又能飽學西洋文化的人才,以待将來繼位,光宗耀祖。張學良七八歲時開始讀書,在名師指導下系統學習經史典籍。十五六歲時開始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并學會開汽車,駕飛機,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
從青年時代起,張學良聽從父親安排,走上了職業軍人的道路。1918年末,張學良任張作霖衛隊旅的營長。1919年,張學良入東北講武學堂第一期炮兵科學習,并結識對他後來政治、軍事生涯影響巨大的莫逆之交郭松齡。1920年4月,張學良從陸軍講武堂畢業。6月,任奉軍第3混成旅旅長。同年11月,張學良晉升為陸軍少将,時年19歲。
1921年秋天,張學良到日本參加日軍秋季軍事演習,日方故意問他有何觀感,張學良回答:“日本能做到的,中國也能做到;日本不能做到的,中國也能做到。請君等拭目以待。”日本之行,激發了他立志圖強的決心。回國後,他倡導在奉軍中進行改革,并與擔任第8混成旅旅長的郭松齡緊密合作,對第3、8混成旅進行嚴格整訓,使之成為東北軍的精銳部隊。
1922年4月28日,第一次直奉戰争爆發。奉軍分東、西、中三路入關,張學良任東路第二梯隊司令。戰端一開,奉軍即敗,隻有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的第3、8混成旅訓練有素,全師而還。在這次戰争中,張學良以“事到臨頭須放膽”的氣概,英勇作戰,立下戰功。在河北唐家鋪,直系軍隊騎兵襲擊他的司令部,他登房指揮不足200人的衛隊和幕僚迎擊,随從要撤行李車,張學良說:“戰争危急,我能動乎?甯死于此,亦不能動。”主帥堅定,人人奮戰,終于擊退了來犯者。在沈陽,炸彈庫爆炸,張學良趕到現場,攀上悶罐車,指揮若定。當他們撤到山海關時,直系軍隊已追擊上來,張學良臨危不懼,帶領第3混成旅,遏止了直軍的進攻,雙方終于議和,從而保全了東北。
奉軍失敗後,張學良根據張作霖“整軍經武”的指示,在郭松齡等人的協助下,對東北軍從上到下進行了一次徹底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以日本士官學校教材和方法培訓中下級軍官,提高其軍事素養,增強部隊戰鬥力;人事任免以學術能力、戰功為準;軍需獨立,使舊軍閥部隊日漸正規化;完善後勤制度,建立起完善的軍需、電訊、交通、軍醫等系統;禁止打罵士兵;嚴格訓練士兵,注重實用。除整頓陸軍外他還加強了海空軍建設。經過兩年的整軍擴充,奉軍成為兵種齊全、初具現代化規模的正規軍,陸軍号稱30萬人,計步兵二十七個旅,騎兵五個旅,并有以團為單位的強大炮兵,成為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1924年9月,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争,張學良任鎮威軍第3軍軍長,擔任山海關、九門口一線的主攻任務。經過一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奉軍攻破了山海關,第二次直奉戰争以奉軍的勝利而告終。第二次直奉戰争結束後,張學良在奉軍集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任京榆駐軍司令。1925年4月,張學良晉升陸軍中将,10月任第3軍團軍團長,統領7萬多人的奉軍主力部隊。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齡懷着救國救民的願望與馮玉祥的國民軍聯合,在灤州誓師,舉兵反奉。在這之前,郭松齡曾向張學良提出“父讓子繼接任鎮威軍總司令”的建議。張學良認為郭松齡有強烈的愛國思想,積極主張改革,與自己思想一緻;但又害怕以武力取代父親的地位,輿論必以叛逆相加,不僅會失去部屬的擁護,而且也難以立足于社會,故沒有接受郭松齡的建議。張學良對郭松齡的反戈,早有覺察,但他沒有料到郭松齡動手速度如此之快。當時,張學良與郭松齡帶領東北軍勁旅駐軍京榆一帶,張學良為駐軍軍長兼第4師師長,郭松齡為副軍長兼第6師師長。郭松齡握有步炮精兵6萬多人。事變前一天,張學良與郭松齡在天津會面時,已看出郭松齡即将行動,當晚即乘車出關,并命令駐山海關附近的第19團團長張遷樞迅速布防。張學良趕回奉天向老帥請示,于11月29日被任命為前線總指揮,到興隆店設立臨時指揮部,指揮部隊堵擊郭松齡部。郭松齡軍本是以鎮壓楊宇霆叛亂而出師的,部隊出關後,當部下得知郭松齡是出關打老帥時,“吃張家,穿張家,郭鬼子造反真是個冤家”的說法在郭軍中到處漫延,軍心立即渙散,不戰而潰。郭松齡見大勢已去,遂化裝逃跑,被馬占山的騎兵俘獲。郭松齡與夫人一同就義。郭松齡之死,使奉軍失去了一個軍事人才,張學良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副手,張學良對此非常痛惜。後來,張學良每每遇到難題,就感歎地說:“有茂宸(郭松齡的字)在,哪用我為這份難。”
1926初,張作霖與吳佩孚以“反赤”為口号,聯合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以洩其對馮玉祥助郭反奉之恨。張學良率軍在南口參加了對馮玉祥國民軍的作戰。同年11月,北方軍閥組成了以張作霖為總司令的安國軍,企圖阻止從南方誓師北伐的國民革命軍。12月,張學良晉升為上将,人稱少帥。1927年5月,張學良率部在河南與武漢政府的北伐軍作戰。但他對國民黨并沒有表示出勢不兩立的敵對态度。當奉軍撤離鄭州時,他保存了軍火庫,沒有炸黃河大橋,并給北伐的國民革命軍留下一封信,以示并無敵意。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