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待命武漢
1927年7月11日,劉伯承經陝西、河南,輾轉來到武漢。在他臨時下榻的漢口大智門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辦事處,車水馬龍,賓來客往。其中有川軍的袍澤故舊,有武漢的黨政軍要人;有左派,也有右派;有共産黨人,也有蔣介石、汪精衛的說客。據7月12日武漢《民國日報》報道:“劉氏為川中革命軍事領袖,此來對于川省今後軍事,必有偉大之計劃。劉抵漢後,各地同志赴寓所慰問者,絡繹不絕,劉身禦藍布長衫,态度和藹可親。聞劉氏拟于日内親向中央報告死守滬州經過及出川情形,并聞劉氏對于川事,亦将向中央有所建議雲。”這裡所說的“中央”,系指武漢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武漢國民政府。劉伯承向“中央”彙報後,隻得到“軍委會”一番空洞的“嘉獎”。耳聞目睹,英、美軍艦侵入長江者已100多艘,對武漢政府施加強大壓力;蔣介石與馮玉祥在徐州會晤後,甯漢合流的趨勢一天比一天明顯。他感到武漢的情況也越來越不對頭。汪精衛主張分共,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将在武漢捕殺共産黨的風聲,越來越緊。眼看血雨腥風就要降臨武漢城頭。兼有國民黨黨籍和共産黨黨籍的跨黨分子,都面臨着一種抉擇:向左還是向右?
是繼續堅持革命,還是與蔣介石、汪精衛同流合污?留在共産黨内,還是留在國民黨内?劉伯承密切注視着局勢的發展;思考着自己應走的道路。
為求得對于局勢的透徹了解,他偕參謀長韓百誠去拜訪吳玉章。吳玉章當時是武漢國民政府五人行動委員會委員之一。在國民政府的辦公室,劉伯承與自己的入黨介紹人促膝長談。吳玉章告訴他,鑒于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領導已陷入破産,根據第三國際的指示,撤銷了陳獨秀的總書記職務,改組了中央領導,指定張國焘、周恩來、李維漢、張太雷、李立三等5人組成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領導今後的鬥争。至于國民黨内,雖然宋慶齡等左派力主遵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但在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的威脅利誘下,武漢方面的右翼軍人殺機漸露,汪精衛集團的叛變恐怕為期不遠,要做好應變的準備。
中共中央一直關注着四川的革命鬥争。中共中央軍事部部長周恩來得知劉伯承已到武漢,即召集他和吳玉章、黃慕顔、李嘉仲等座談,聽取他們對時局的看法和意見。黃慕顔提出,在目前國共兩黨的聯合戰線瀕于破裂的情況下,可将共産黨所掌握的武裝西退四川,徐作良圖。周恩來明确表示這種做法不妥。他在深入分析了當前革命正處于轉折關頭的形勢後指出,中國現階段的革命運動是廣大人民群衆的事業,目的在于求得中國之自由平等,任務在于推翻國内封建軍閥的統治,打倒國際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目前革命勢力雖有分化,但革命洪流不可阻擋,終會浩蕩前進,共産黨人不達此目的,誓不終止。革命的武裝要向基礎較好的廣東發展,西退四川是沒有出路的。
四川的封建軍閥力量強大,而且日益反動。重慶“三・三一”慘案和泸順起義的失敗就是明證。現在我們一遇挫折,怎能反而退依本欲打倒的對象呢?
一席話說得大家豁然開朗,劉伯承對周恩來更是肅然起敬。
7月16日,傳來了武漢國民黨秘密召開“分共”會議的消息,兼有共産黨黨籍的吳玉章等國民黨中央委員,均被排斥不得參加。在汪精衛主持下通過了“分共”的決議案。至此,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便以蔣介石和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的叛變而告結束。
劉伯承心中有底,遇變不驚。他杜門謝客,深居簡出,聽候黨的召喚。
他的公開身份是武漢政府委任的暫編第十五軍軍氏。安全是不成問題的。這期間,有人勸他回川,與四川軍閥合作,将來或可跨州連郡,雄踞一方;汪蔣派來的說客,各為其主拉他入夥,說憑他的軍事才幹,高官厚祿真如探囊取物。對于這些來客,劉伯承虛與委蛇,以久戰之後,身體疲憊,急需休養為由,――謝絕了。
7月19日,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鄧中夏到九江聯絡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左派将領,利用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要把該方面軍拉回廣東另立“山頭”的機會,把左派部隊帶去廣東,重新聚集和組織革命力量,同蔣汪合流的國民黨反動派鬥争。第二方面軍轄第四軍、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3個軍,有共産黨的秘密組織,有許多左派将領,如葉挺是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賀龍是第二十軍軍長,葉劍英是第四軍參謀長。在“東征讨蔣”的名義下,第二方面軍各部正由武漢、武穴向九江、南昌集中。先期到九江的譚平山做賀龍的工作,賀龍态度激烈,決心追随中國共産黨反蔣反汪。這時張發奎已被汗精衛拉過去,宣布實行“分共”的政策,命令葉挺等著名的共産黨員退出軍隊或脫離共産黨。20日,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吳玉章、葉挺、聶榮臻等在九江召開會議。會議分析了面臨的政治軍事形勢,提出“我們應當抛棄依張(發奎)之政策,而決定一獨立的軍事行動,逼迫張(發奎)朱(晖日)與我們一緻。因此決定在軍事上趕快集中南昌,運動二十軍與我們一緻,實行在南昌暴動,解決三、六、九軍在南昌之武裝。在政治上反對武漢、南京兩政府,建立新的政府來号召”。這個意見,得到了正在廬山的著名共産黨人瞿秋白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