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章到敵人後方去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抗日誓師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城西南盧溝橋頭炮聲震地,火光燭天。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所部英勇抗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突然進攻。全國性的抗日戰争從此揭開了序幕。

  
      在這場民族解放戰争爆發之後,中國舉國上下表現出了同仇敵忾的氣概。

  
      7月8日,中國共産黨發出通電,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号召全國人民、政府和軍人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9日,劉伯承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等中國工農紅軍将領聯名緻電蔣介石和第二十九軍,要求實行全國總動員,策勵第二十九軍為保衛平津而戰,同時請纓殺敵,願為國效命,與日寇決一死戰,誓将侵略者趕出中國去。

  
      在中國共産黨和全國人民的推動下,蔣介石被迫逐步表明了對日抵抗的方針和立場,9月23日發表了承認共産黨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國共兩黨之間的第二次合作得以實現,中國共産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宣告正式建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争有了一個廣泛而可靠的基矗形勢的巨大變化給劉伯承帶來了新的使命,他與其他領導人一起,加緊進行着黨和紅軍的許多決策活動。7月22日至25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在陝西三原縣雲陽鎮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劉伯承和張浩、陳赓、郭述申,從甘肅鎮原縣屯子鎮援西軍司令部駐地前往出席。總指揮彭德懷、政治委員任弼時聽說劉伯承一行到達,出來迎接。會議室裡,聶榮臻、鄧小平、左權、黃克誠、王震、陸定一等人已先期到達。

  
      劉伯承打開他的黑色筆記本,象拿毛筆一樣,捏起一支鉛筆,準備作記錄。張浩知他慣用毛筆,小聲說:“善使刀者不善使槍,還是找管毛筆吧。”

  
      劉伯承改變握法,微微一笑:“胡服騎射,時移事異,不得不改了。”

  
      任弼時宣布會議宗旨:“今天的會,是讨論紅軍改編以及開赴抗日前線等問題。”接着他就盧溝橋事變闡述了當前形勢:盧溝橋是控制平漢路、北甯路的樞紐。日軍去年占領豐台,現在又突然占領盧溝橋,顯然是早已策劃好了的。日軍已包圍北平,天津去年就修好了飛機場,平津共集結了3萬人。

  
      日本動員了40萬兵、400架飛機,準備陸續開到中國來。日軍的意圖,以大軍威脅南京、平津,進而占領華北。

  
      他邊講邊翻着稿子:“二十九軍打了一下,目前已退到永定河以西。華北當局動遙但二十九軍下級官兵自動起來抗日,是可以拉到抗日陣營裡來的。美、英、法從維護在華利益出發,都表示反對日本侵占華北,但并無實際行動。蔣介召調10個師到保定、石家莊一帶,想求得和平解決,而無抗日決心。蔣介石的宣言,态度還比較強硬,但行動很使人擔心。估計有兩種前途:一是願和平解決,無最大的抗日決心;二是在抗日運動的壓力下提出抗戰到底。我們黨和紅軍隻有抗戰才有出路,黨中央号召全國抗戰,武裝保衛平津。現在正處于争取實際抗戰的階段。”

  
      任弼時講完,由彭德懷作報告。他指出紅軍改編的意義,是改變目前龐大的不統一的編制和加強部隊抗日的戰鬥力,是為了便利于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大規模的抗日戰争。改編後的中心問題是保證共産黨的單一領導。他強調指出,改編以後選擇與教育幹部是最重要的環節。提出要保存紅軍固有的特長,改正缺點,要反對在紅軍實際生活中日益增長的右傾機會主義傾向。

  
      與會者相繼發言。輪到劉伯承發言時,他的話很條理、有節奏,使人聽得明白、清晰。他分析說,盧溝橋事變有世界大戰的性質,往北直接構成對蘇聯的威脅,往南已嚴重損害了英、美的殖民利益。日本陸軍的重點是對付蘇聯,海軍則是針對美國的。蔣介石搞中庸之道,實行投機政策。他這個親英美派一方面依靠英、美的支持來牽制日本,一方面想利用日蘇沖突來坐收漁利。看他17日的談話,軟話對日本,不肯關閉和談的大門;硬話對民衆,對民衆抗日運動提出種種限制。然而日軍重兵已臨華北,危及他的統治地位,因此又不得不對日本也說幾句硬話。不這樣,他就控制不住抗日運動,擔心被我們所利用。

  
      劉伯承強調,我們應該按照黨中央7月21日關于目前形勢的指示去努力,争取發展到積極抗戰、全國性的抗戰。國共合作、聯蔣的目的是為了一緻抗日。從國際國内矛盾來分析,蔣介石是有可能抗日的。如果他不抗日,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揭露他,促進國民黨内部的分化。歸結到一點,中心在抗日,同時中心也在我們自己,我們必須立足于自己的努力。我們有不少有利條件,特别是我們代表社會進步力量,有國際性黨的組織,我們是抗日力量的核心。我們為了抗日才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否則就變成了無目的的行動。

  
      我們與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