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1950年10月27日,劉伯承乘飛機離開他熟悉的山城重慶,前往北京,去擔負籌建陸軍大學的新工作。飛機越過大巴山,江漢平原盡收眼底。俯瞰着腳下的錦繡河山,他不由得想到了新中國建設的燦爛前景,想到了軍事教育事業即将出現的繁榮春天。這次工作崗位的轉換,是時代的需要,是黨和人民的召喚,也是自己心甘情願的要求。随着思緒的滾動,他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振奮。
6月間,他得知中央軍委開會決定,在戰争年代創辦的各類學校的基礎上,改建适應現代戰争條件的正規學校。各軍兵種要新建自己的各級專業技術學校,全軍首先創辦一所教育訓練中、高級幹部的陸軍大學。他心中立即萌動起投身院校教育的念頭。他清楚地知道,全國解放之後,随着全黨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由主要領導革命戰争轉向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人民解放軍的建設也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革命戰争年代,軍隊主要是為了奪取政權而戰鬥;而今後,将主要是擔負保衛和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責。這就給軍隊提出了進行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新課題。過去由于客觀環境、條件的限制,使軍隊建設一直處于比較低級的階段,即兵種單一,裝備落後,編制、制度的非正規性,作戰指揮的不集中、不統一及帶遊擊性等。這些在過去處于敵強己弱、長期忙于應付戰争的情況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新中國成立以後,客觀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了全國統一的政權,掌握了城市工業和全國資源,有了強大而可靠的經濟基矗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軍隊進到建軍的高級階段,即建設諸軍兵種合成軍隊和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的階段。這是人民解放軍面臨的又一次偉大轉變。
為了适應這個轉變,創辦、擴建以陸軍大學為首的一批軍事院校,自然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劉伯承正是有見于此而主動請求來辦軍校的。
就個人而言,劉伯承一貫主張“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從滬順起義舉辦軍事政治學校,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主持紅軍學校,以及領導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軍大學,再到擔任抗日牟政大學副校長,直至兼任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和政委,不但為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骨幹力量,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管理經驗,也逐步激發了對軍事教育事業的熱愛。
劉伯承想去辦學校,還有另外一個方面的考慮――當時,有人向他透露,中共中央準備調他進京,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職。
他聽了之後,幽默而風趣地說:“我年紀大了,跑不動了,還當啥子總參謀長。總參謀長我已經當過四次了,總沒有當好嘛!這次就不要再去當。
我還是去辦學校,搞教育,當教書先生吧!”
這一件事,中共中央曾經非正式地征求過他的意見。他明白,這是中共中央領導人對他的關懷,他們總想有要為他安排一個合适的職位。但實事求是地考慮,自己年事已高,身體又不好。總參謀長這個第一線上的重要職務,最好讓年富力強的人去擔任。自己應該另謀所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他認為:潛心鑽研學術,辦學校培養幹部,這對自己來說倒是最合适的。于是,他提筆給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職務,去參與籌建陸大。在信中,他懇切地寫道:“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而培養幹部最難的又是高級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争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麼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
中共中央很快批準了劉伯承的要求,決定委派這位身經百戰、德高望重的著名軍事家去辦學校、搞教育,把他那豐富的作戰、建軍經驗傳授給全軍中、高級幹部,從教育與訓練上更好地完成人民解放軍向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轉變。毛澤東和朱德給他寫了親筆信,讓他把西南的行政工作移交給鄧小平、賀龍負責,盡快到北京領導籌建陸大。
這,既是劉伯承的心願,也是中共中央經過慎重考慮後作出的重要決定。
而歸根到底,則是曆史的抉擇,是曆史把創建正規化現代化高級指揮學府的使命,放在了劉伯承的肩上。
中共中央對給劉伯承遞交信件這件事也很重視,特地委托代理總參謀長聶榮臻辦理。聶榮臻決定派遣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專程前往重慶送信。他對陶漢章說:“你在紅二方面軍時就認識劉伯承同志,所以送信的差使讓你去。”陶漢章到達重慶,在北碚見到了劉伯承,遞上毛澤東、朱德的親筆信。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