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劉伯承傳》是根據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的決定編寫的。經過12年的努力,終于完稿付梓,并作為《當代中國人物傳記》叢書之一與讀者見面。
小平同志對本書的編寫十分關心,并為本書題寫了書名。
從1980年3月編寫組成立開始編寫,到1992年修改成書,在整個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别注意堅持以下三條原則:一、據實直書而不拘于定論。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針,以确鑿的曆史資料為依據,實事求是地秉筆直書,而不拘泥于已有的結論或評論。
二、材料豐富而不至于蕪雜。采用真實可靠的具有曆史價值的材料,摒棄那些似是而非、查無實據或無關宏旨、可有可無的材料。
三、文字生動而不虛構、浮誇。對傳主的生平業績,力求寫得生動活潑,如見其人。
當然,主觀願望是一回事,社會效果又是一回事。良好的願望能否變成現實,得到良好的社會效果,還有待于廣大讀者的鑒定。
這是一部集體創作的曆史傳記。
編寫人員先後采訪了300多位同劉伯承一起戰鬥、工作過的戰友、同事和了解情況的人。其中主要有劉華清、張震、楊白冰、薄一波、宋任窮、李德生、陳錫聯、肖克、何長工、郭述申、李達、李聚奎、林浩、郭林祥、尤太忠、向守志、鐘漢華、曾紹山、孔石泉、孫毅、韋傑、孫繼先、陳明義、魯加漢、肖永銀、馬忠全、盧仁燦、黃鹄顯、徐斌洲、仲曦東、魯瑞林、吳忠、劉昌毅、孔慶德、陶漢章、王智濤、王義淮、劉明輝、趙遵義、黨必剛、劉叔禹等。還有原國民黨将領杜聿明、黃維、楊伯濤、文強等。他們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有些人還對本書的撰寫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
劉伯承的夫人和戰友汪榮華,不僅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而且給予編寫工作以大力支持和幫助。
中央檔案館、解放軍檔案館、軍事博物館、解放軍畫報社、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山西省檔案館、四川省政協、重慶市政協、南京市檔案館、軍事科學院圖書資料處和國防大學圖書資料館等,為編寫工作提供了大批曆史文獻資料,使傳記有了可靠的依據和憑證。
本書于1983年4月寫出送審稿。全書分為22章,42萬字。從拟定綱目到成文,都是在李曼村指導下進行的。具體分工是:陳石平寫青少年時期,宋科寫土地革命戰争時期,柯崗寫抗日戰争時期和解放戰争前期(1945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克寫解放戰争中期(1947年8月至1948年1月),薛洪興寫解放戰争後期及建國初期(1948年2月至1950年10月),齊生平寫軍事學院時期,李曼村寫1958年以後。先由各人寫出初稿,然後逐章逐節進行集體讨論、修改,最後由李曼村、宋科、薛洪興三人統稿。
王文治、王濟民、劉蒙、朱玉、謝武申等,也參加過編寫工作,對本書的撰寫作出了貢獻。
後汲收各方面意見,對書稿進行修改,于1992年4月寫出修改稿,擴展為24章,50萬字。建國前的18章由薛洪興執筆。建國後的6章由齊生平執筆。全書經薛洪興加工潤色,最後由李曼村、黃玉章審閱修訂。
《當代中國》叢書國防軍事卷辦公室、國防大學科研部第一編研室,對《劉伯承傳》的編寫工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導與幫助,并兩次主持召開書稿讨論會,使書稿逐步改進,得以在劉伯承誕辰100周年之際奉獻給讀者。
由于水平所限,書中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最後,對于所有幫助、支持本書編寫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緻以衷心的謝意。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劉伯承傳》編寫組一九九二年八月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