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第一節成竹在胸的計劃
1948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為加強對大區的領導,任命劉少奇為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為第二書記兼華北軍區政委,聶榮臻為第三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徐向前、滕代遠、肖克分别為軍區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員。17日,成立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徐向前兼任兵團司令員兼政委。中央賦予徐向前一兵團的任務是:發起晉中戰役,固定在晉中打閻錫山,直至攻克太原。根據這一決定,華北局和華北軍區明确規定一兵團的當前任務是:保衛晉中麥收,削弱閻軍力量,相機在運動中殲敵一至兩個師。初夏的小麥田,黃燦燦的麥穗在陽光下閃爍。盤踞在晉中平原十幾座縣城裡的閻軍,駐軍司令部又挂起了“軍食司令部”的牌子,這是一年一度發出的即将開始搶麥的信号。
往年,一到這時候,晉中的群衆,滿腹愁腸,小孩子唱出歌謠:“麥子麥子不要黃,黃了不夠交公糧!”今年,童謠換成了“麥子麥子慢慢長,解放軍來了你再黃!”徐向前所指揮的解放軍解放臨汾,活捉梁培璜,殲滅兩萬五千多閻軍的喜訊,已經在晉中平原上傳開了。人們心中升起了希望。
中共中央和華北局關于一兵團任務的決定,正是徐向前成竹在胸的計劃,還在進行掃清臨汾城外圍據點的作戰時,3月22日,徐向前在東堡頭村就給軍區領導寫信,提出:“打下臨汾後,第二步行動計劃,則拟向晉中作戰……兵力可集中八縱、十三縱,太嶽八個團,晉綏呂梁八、九個團,兵力約在六萬上下,打閻軍與開展晉中局面,當較有把握。”臨汾戰役結束後,5月25日,徐向前向軍委和華北軍區提出,為了準備晉中戰役,須組織統一的後方指揮部,作出動員民力的計劃,成立新的野戰縱隊的建議,并就組成太原軍區提出了具體意見。
5月31日,徐向前在給中央、華北局的報告中說:“此次晉中作戰時間較長,且均在新區作戰,除在軍事上予閻匪以殲滅性打擊外,更主要在政治經濟上給閻匪之反動統治機構以徹底摧毀,以保衛壯丁,保衛糧食,發動群衆,創造今後攻取太原之條件。”為此,他建議,抽調足夠數量的幹部,随着軍事的發展進入新區工作,并建議對黨、政、軍人員進行新區政策教育,強調“無論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均應統一步驟,特别在政策上務求一緻”。
中央同意和采納了徐向前的意見,作出了相應的決定,其中包括決定立即組成太原軍區,受華北局領導,調羅貴波任中共太原區黨委書記兼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在晉中作戰期間,由徐向前、周士第負責指導太原區的黨、政、軍、民工作,并直接指揮太原軍區及其所屬的地方部隊。
人民解放軍攻克臨汾之後,閻錫山慌了手腳,急忙召集高級将領布防“保衛”晉中,“固守”太原。閻錫山的作戰方針是:固守點線,以攻為守,以一部兵力據守晉中各縣城鄉據點,控制晉中平原通往山區隘口要地;以其主力機動于鐵路、公路沿線,擺出一副與人民解放軍周旋決戰的态勢。他認為,依照這種布防,可以“永保晉中,萬無一失”;退一步說,一旦晉中不保,太原城裡有兵有糧,城池堅固,且可求得美蔣軍援。他認為徐向前指揮的“遊擊隊”用挖地道的土辦法能打下臨汾,絕對攻不破太原。閻錫山在一次軍事會議上說:“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爆發了,美軍在我國登陸,形勢更加有利。
太原是軍工基地,槍炮彈藥都能制造,城防工事是全國最堅固的。還有晉中十四個縣和一支堅強的野戰部隊,以及地方保安部隊,太原固若金湯,共軍攻占絕對不可能。共軍在臨汾傷亡兩萬多,大大損了元氣,不可能很快恢複。
我們不僅要永保晉中萬無一失,而且要‘以城複省,以省複國’“。”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一跑萬有,一跑萬勝’,我們要按這個‘十六字訣’打‘運動戰’。戰機好,就從太原出去打,看見形勢不好,就跑回太原來,尋找戰機,再出城消滅共軍。“①就在這個會上,閻錫山起用高倬之為”閃擊兵團“司令,又撥出18列火車給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緩,作為野戰軍進出太原之用。
對于閻軍的動向,徐向前早就作了周密的調查研究,胸中醞釀了相應的對策。他在兵團召開讨論戰役計劃的會議上說:閻錫山的“十六字訣”純屬無稽之談,它實際上是“一事無備,東風不吹”。但是,我們對他的“一跑萬有”的“跑”字,要十分注意。不要以為他出動那麼多部隊布防晉中,是要與我軍決戰。其實他最怕損失兵力。他出動的野戰軍,名為打仗,實際上是時刻準備“跑”。我們的正确方針是抓住戰機,不使敵人輕易跑掉。閻錫山的地盤己越來越小,到目前隻剩下被解放區四面包圍的晉中這片柳葉形的孤島,大同已成為懸在北方的孤城。閻錫山與外界的聯系,隻能依賴不牢靠的空中通道。雖然太原有軍火工廠,彈藥還可維持,但是糧食全部要由晉中各地供給。這是他不可能集中兵力固守太原,而不得不找上門來挨打的根本原因。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将它的主力而不是小股,誘引出巢,給以出其不意的攻擊。徐向前基于這樣的分析,提出要超額完成華北局和軍區交給的任務,争取消滅閻錫山四至六個師的計劃。
當然,擺在徐向前面前的局勢,顯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