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章科學工作十四條的制定和廣州會議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聶榮臻愛護知識分子、理解知識分子,但是,他的影響所及,畢竟隻是少數人。而在全國包括國防科研系統,在一段時間裡,“左”的影響還在妨礙着知識分子政策的貫徹,政治沖擊業務更是司空見慣。這些情況聶榮臻了解得很清楚,也因此為中國的科技進步而擔憂。通過全國性的了解和深入調查,在廣泛聽取知識分子意見後,  1961年,聶榮臻向中央正式提出解決科技戰線一系列問題的重要意見。這就是《科學工作十四條》,當時被鄧小平稱為“科學工作的憲法”。

  
      《科學工作十四條》産生的背景,是1958年的“大躍進”和1959年的廬山會議後給科技戰線造成的困境。

  
      “大躍進”所鼓動起來的狂熱,在全國出現了浮誇風和瞎指揮風,使科學研究機關也受到了影響。科研工作的客觀規律得不到尊重,許多科學家對此反應強烈。還有一些科技人員被批判為走“白專”道路,受到這樣那樣的沖擊,也挫傷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這些都阻礙着科技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聶榮臻認為,已經到了系統調整科研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的時候了。就在這時,  1961年初,毛澤東終于從越來越多的情況反映中,看出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他又一次号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1960年冬天,聶榮臻組織了對科技戰線的較大範圍的調查研究,調查首先從導彈研究院開始。

  
      這裡的科技人員,反映了許多在今天看來可笑,而在那個年代确實存在的問題。導彈研究院,就在國賓館附近。于是,很多的迎賓任務就落到了科學家們的身上。這些從事20世紀尖端科學研究的導彈專家們,不得不打着小紙旗,站在北京的街頭,去歡迎外賓。

  
      在當時,各種運動很多,北京每年要進行機關整頓,一次就要學習幾個星期,這已經成為慣例。科技人員用于專業研究工作的時間,還不到二分之一。知識分子對這些很有意見。

  
      導彈研究院的調查結束後,聶榮臻又指示在更大的範圍了解情況。中國科學院所反映的問題,和導彈研究院基本一樣。最突出的是,科研時間不能保證。科學工作者每周6個工作日當中,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也大體上隻有3天,有的還不足3天。大量的時間,被用來搞政治學習或與科研無關的各種體力勞動。

  
      1961年春天,聶榮臻根據中共中央正在醞釀中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要求各條戰線都理出若幹政策性條條來的指示,在上海、北京分别組織專家座談會,就科研政策和知識分子政策,請科學家暢所欲言。

  
      座談會的氣氛輕松自然,被譽為“神仙會”,專家們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

  
      1961年4月,聶榮臻來到杭州,住在西子湖畔的王莊。這裡湖光山色,春意盎然,無論是漫步蘇堤、白堤,湖上泛舟,還是花港觀魚,到處可見勃勃生機。他在領略大自然的绮麗風光時,一個強烈的願望不時在腦海萦回:要給知識分子以“春天”,給科學研究的環境以“春天”,應該把這方面的政策條條盡快理出來。于是,他要秘書通知國家科委韓光、劉西堯,中國科學院張勁夫、杜潤生,國防科委安東、路揚,上海市科委劉述周、舒文等人,先後來到杭州,從4月16日起,一連開了10多天的會議,聽他們彙報前一階段關于知識分子政策,和各單位科研政策的執行狀況,提出需要改進的意見等等。就在這裡,經過反複磋商,聶榮臻主持拟定了《關于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十四條的意見草案》(簡稱《科學工作十四條》)初稿。《科學工作十四條》的提出,旨在系統地、全面地排除影響科研工作的“左”的做法,這也是聶榮臻對積郁在心中數年的問題,尋求一個總的解決辦法。

  
      《科學工作十四條》的主要内容是:

  
      (一)研究機構的根本任務是“出成果、出人才”。

  
      (二)保持科學研究工作的相對穩定。這主要是為了改變大躍進以後,在科研工作的任務、方向、人員設備、制度等五個方面面臨頻繁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正确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主要是強調科研部門必須保證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急需的關鍵性科學技術過關,但又不排斥一些探索性的項目和基礎理論的研究。

  
      (四)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和檢查科學工作計劃。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