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梅水之濱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一童年在雁洋

      1897年4月28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葉劍英誕生在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一個個商人家庭。

      梅縣古稱梅州、嘉應州,是一個釘着紮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以來,梅縣由于華僑日益增多,文教事業日漸發達,因而被稱為“人文秀區”、“華僑之鄉”、“足球之鄉”。梅縣縣城東30公裡處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地勢呈虎形而得名。它頭飲梅江水,背負虎形山,氣勢雄偉,風光崎麗。據葉氏宗詞族譜記載,葉劍英的祖先是宋朝時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即所謂“客家人”。葉家祖輩移居此地後,開山築室,創業傳宗。①葉劍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時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橫山鎮以屠宰為業,借屋娶妻,生有5子。葉福智按照家譜,依次給5個孩子起名為銘祥、欽祥、鑒祥、錫祥、鑽祥②。

      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1872―1921),與4位兄長同繼父業,經營小本生意。後來兄長們相繼出走南洋,唯獨他留在家鄉。①葉鑽祥自幼跟随仲兄欽祥練習武藝,并考中過武秀才。盡管他練得一身武功,但無用武之地,隻好繼續留在橫山做釀酒、磨豆腐一類的小本營生。每逢圩日就到松口鎮去擺攤叫賣。此外,常常幫助窮苦人殺豬、打魚,有時還兼做‘冰客”,往返于南洋和雁洋堡之間,熱情地為華僑和僑眷捎物送錢,傳遞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辦事穩妥,頗為鄉親們所稱道。②葉鑽祥19歲那年,與一個名叫陳秀雲的姑娘結為夫婦。陳秀雲比葉鑽祥小1歲,生在松口鎮梅教鄉田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玉華,母親範氏,秀雲為長女。她自幼沒有讀過書,但聰明賢慧,勤勞能幹,對客家婦女的“四頭四尾”的婦工,即“家頭教尾”(教育子女)、“田頭地尾”(種田耕稼)、“針頭線尾!”(縫補衣裳)和“竈頭鍋尾”(家務勞動)樣樣在行。她敬重公婆,體貼丈夫,勤儉持家,睦族和鄰。平時操持繁重的家務,還常幫人打點短工,補貼家用,是一位賢妻良母。父母勤勞、善良的品德,對少年時期的葉劍英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葉劍英出生時,中國正處在災難深重的年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大清帝國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勞苦大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康有為、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産階級改良派和資産階級革命派,憂國憂民,奔走呼号,力圖喚醒全國人民奮起,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抗争。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促使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加速走向滅亡。

      反動統治階級越是接近末日,對人民群衆的剝削和壓迫愈加殘酷。人民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據《嘉應州志》載,清朝末年,梅縣一帶已是“土瘠民貧”、“苛法密布,民不聊生”,葉劍英出生前後的家庭經濟狀況,同①在梅州市、梅縣黨史辦、梅縣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查閱的資料,1987年10月――1991年5月。《光緒嘉應州志》,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書。

      ②《葉俊賢公詞堂族譜》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0年12月13日。

      ②雁洋、橫西部分于部、群衆座談記錄,1987年10月。

      梅縣大多數勞動人民家庭一樣,十分貧苦。後來,葉劍英的4位伯父到南洋,積攢了些錢,寄回家來,由葉鑽祥掌錢理事,合夥蓋起一棟房子,為紀念父親,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災人禍不斷,苛捐雜稅又多,葉鑽祥的小本生意很難維持,家中常缺錢買米,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人偏多子。葉劍英的父母先後生下8個孩子,因為貧病交加,無力撫養,有4個孩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葉劍英還算幸運,勉強活了下來。父母按照家譜給他起名為葉宜偉。活下來的還有2個妹妹,才英和順英,很小就當了童養媳。順英後來又被轉賣到江西,受盡折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來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導),也是曆經艱難,在颠沛流離、饑寒困苦的環境裡長大成人。①葉劍英7歲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鐘做泉、古玉泉私塾讀書,曾受教于雨蒼公等。所學功課,無非是“詩雲子日”一套。②中日甲午戰争之後,随着西方外來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受到沖擊,國人逐漸提倡新學。梅縣開展新學運動比較早,  1905年,雁洋堡就辦起了初級小學懷新學堂,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常識、唱遊等等。學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穎的青年知識分子。葉劍英随着新學潮流,也轉到懷新學堂就讀。

      貧家出俊才。葉劍英讀書很用功。在學堂上課時,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放學回來,一邊參加家務勞動,一邊堅持複習功課。

      書本成了他的新夥伴。每天晚飯後,他和弟妹們幫助媽媽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攤開書本,做起功課來。家裡買不起油燈,他就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山上砍來一種野生的細竹,經過加工,做成“竹精子”,點燃照明。“竹精子”燃燒時爆裂的火星,有時燒焦了他的頭發,母親見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卻仍在埋頭讀書,毫不在乎。這段燈下苦讀的歲月在葉劍英童年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5月,  83歲高齡的葉劍英重訪雁洋舊居時,看到幾時用的小方桌尚在,觸景生情,賦詩一首: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癡。

      人生百歲半九十,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