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一九○五年,朱德年滿十九歲。随着年齡的增長,他追求進步、尋求新學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地處窮鄉僻壤的舊私塾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一心要到外面去看看。
科舉考試,在當時幾乎是知識分子的唯一出路。讀了幾年私塾以後,如果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就得去應試。按照清朝科舉制度的規定,得在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後,才能成為秀才。朱德家裡沒有錢,幸虧儀隴縣城離大灣隻有三十六公裡,湊了一吊錢,也就勉強能去了。
這一年,頭上梳着長辮的朱德,肩挑簡陋的行裝,同席聘三先生的兒子還有幾個同學一道,步行來到儀隴縣城,參加縣試。這是朱德第一次離開養育他十九個年頭的家鄉。
發榜的結果,朱德順利地通過了縣試。他那時用的名字是朱建德。在一千多個考生中間,他的名字列在前二十名中。這是他自己都不曾料想到的。
盡管大灣離縣城那麼近,他一家三代中還沒有人進過縣城。能夠通過縣試,并且取得這樣好的成績,這在他們家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情。不但全家高興,鄉親們都很高興。這以後,家裡就下了決心,即便借錢也要支持他繼續讀書,繼續應試。
這場考試前後持續了一年之久。儀隴縣屬于順慶府(現在的四川省南充市)。在前往順慶府參加府試之後,朱德抽空到距儀隴縣城四十多公裡的南部縣鹽井去參觀,聽說這裡有些西洋機器。他從來沒有見過機器,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朱德和許多結伴同行的考生一起,到了南部縣鹽井後,并沒有看到什麼新機器,卻見到幾千名貧病交加的鹽工的苦難生活。他們從早到晚,不停地從事着奴隸式的勞動,面容憔悴,瘦骨鱗峋。身上除着一塊裹腰布外,幾乎赤裸。住的小屋終年不見天日,還滿是臭蟲。吃的也僅夠維持生命。這種悲慘的情景給朱德腦海裡留下難忘的印象。
來到順慶府後,朱德猶如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一個廣闊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那麼新鮮,又是那麼陌生。正如他後來回憶中所說,連大河也是“第一次看見”,“見了大世面”。在府試中,他又順利地通過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重大的變化發生了。面對嚴重危局的清朝政府正在标榜推行“新政”。他們在一九○五年九月宣布:科舉考試從丙午(一九○六年)年開始一律停止,并嚴傷在各府、廳、州、縣普遍設立蒙小學堂。
于是,各種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迅速遍及全國。順慶府是四川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一九○六年也興辦起新式小學堂、中學堂。儀隴、營山、蓬安、南充、西充、鄰水、嶽池、廣安八個縣的學生都到這裡求學。由于科舉制度已被廢除,朱德還沒有經過院試,也就失去考取秀才的機會。他決定到順慶府去上新學堂。但這個想法沒有得到家裡老人的同意。原因是他們不相信這種新式學堂能維持多久,說不定哪天就會關門。而且家裡已按照封建習俗,在一九○五年九月安排朱德同他大舅的女兒劉氏完婚。
怎麼辦?朱德隻得求救于席聘三老師。席聘三素來重視“新學”,他的話對學生家長有很大的影響。在席聘三的幫助下,終于使老人改變态度,同意朱德到順慶府上新學堂,并且東挪西借地給朱德籌措了一筆錢,供他讀書時使用。
一九○六年春天,朱德先考入南充縣(南充是順慶府的首縣,也就是府治所在地)官立兩等小學堂。在那裡,除國文外,又學了一點地理、曆史和英文。一學期後,在這年秋季考入順慶府官立中學堂。那裡的課程有國文、數學、物理、化學、曆史、地理、外語、法制、格緻、美術、體育等。其中,物理、化學兩門學科既沒有課本,又沒有實驗室,隻是憑老師口講,學生們記點筆記。但朱德對學習新學的興趣很高。
這兩所新學堂的老師中,有一部分人思想比較進步。南充縣兩等小學堂的監督(即校長)是張瀾。順慶府中學堂的監督先後由張瀾、劉壽川擔任。
他們兩人都曾在日本留過學,是當時的新人物,除擔任監督外,還給學生講課。張瀾曾經對學生說:現在要亡國滅種了,要犧牲身家性命,去救國家。
劉壽川和朱德有一點比較遠的親戚關系。朱德在課餘常到他家去,聽他講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事情,看他從日本帶回來的理化儀器和幻燈片。這些對朱德有很大的吸引力。①朱德在順慶府新學堂讀書隻有一年時間。他在這裡學到了許多救國的道理,也開始接受科學的教育,這一年既是他從學習舊學到新學的轉變,也是他接受“讀書不忘救國”進步思想的開端,是他一生中思想發展的第一個重要轉折。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