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章童少年的遭遇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書籍目錄 章節列表 下一章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一六年)

      我是一八九八年(戊戌年)舊曆九月初十日出生于一個下中農家庭。家有茅房數間,荒土山地八九畝。山地種棕、茶、杉和毛竹,荒土種紅薯、棉花。伯祖父、祖母、父母親并我兄弟四人,八口之家,勤勞節儉,勉強維持最低生活。

      我六歲讀私塾,讀過《三字經》、《論語》、《大學》、《幼學瓊林》、《孟子》,餘讀雜字――《百家姓》、《增廣》。八歲時母死、父病,家貧如洗,即廢學。伯祖父八十開外,祖母年過七十,三個弟弟無人照管,四弟半歲,母死後不到一月即餓死。家中無以為生,先賣山林樹木,後典押荒土,最後留下不到三分地。家中一切用具,床闆門戶,一概賣光。幾間茅草房亦做抵押,留下兩間栖身,晴天可遮太陽,下雨時室内外一樣。鐵鍋漏水,用棉絮紮緊,才能燒水。衣着破爛不堪,嚴冬時節人着棉衣鞋襪,我們兄弟還是赤足草鞋,身披蓑衣,和原始人同。

      我滿十歲時,一切生計全斷。正月初一,鄰近富豪家喜炮連天,我家無粒米下鍋,帶着二弟,第一次去當叫化子。讨到油麻灘陳姓教書老先生家,他問我們是否招财童子,我說,是叫化子,我二弟(彭金華)即答是的,給了他半碗飯、一小片肉。我兄弟倆至黃昏才回家,還沒有讨到  兩升米,我已餓昏了,進門就倒在地下。我二弟說,哥哥  今天一點東西都沒有吃,祖母煮了一點青菜湯給我喝了。

      正月初一日算過去了,初二日又怎樣辦呢!祖母說:“我們四個人都出去讨米。”我立在門限上,我不願去,讨米受人欺侮。祖母說,不去怎樣辦!昨天我要去,你又不  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餓死嗎?!寒風凜冽,雪花橫飄,她,年過七十的老太婆,白發蒼蒼,一雙小腳,帶着兩個孫孫(我三弟還不到四歲),拄着棍子,一步一扭地走出去。我看了,真如利刀刺心那樣難過。

      他們走遠了,我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賣了十文錢,兌了一小包鹽。砍柴時發現柘樹蔸上一大堆寒菌,揀回來煮了一鍋,我和父親、伯祖父先吃了一些。祖母他們黃昏才回來,讨了一袋飯,還有三升米。祖母把飯倒在菌湯内,叫伯祖、父親和我吃。我不肯吃,祖母哭了,說:“讨回來的飯,你又不吃,有吃大家活,沒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每一回憶至此,我就流淚,就傷心,今天還是這樣。不寫了!

      在我的生活中,這樣的傷心遭遇,何止幾百次!

      以後,我就砍柴,捉魚,挑煤賣,不再讨米了。嚴冬寒風刺骨,無衣着和鞋襪,腳穿草鞋,身着破舊和蓑衣,日難半飽,饑寒交迫,就是當時生活的寫真。

      在這段幼年生活的時間内,思想上受伯祖父(名五十老倌)的影響較深。他是從太平軍逃回家的,經常同我講些太平軍〔1〕的故事,什麼有飯大家吃啦,女人放腳啦,平田土啦等等,我便産生了打富濟貧、消滅财主和為窮人找出路的思想。

      我十歲到十二歲時,替富農劉六十家看牛,頭年五文錢一天,第二年十文錢一天。大小兩條水牛,每天要割三十來斤草,還要做其他活。夜深才能睡覺,破曉以前就起床,每日睡眠不足六小時。

      十三到十四歲時,在離家不遠的黃碛嶺土煤窯做童工,拉孔明車(竹筒做的),抽煤洞裡的水,每天十二三小時,工資三十文。為了多賺幾文錢,每天還到煤洞裡去挑一兩次煤。這都是笨重勞動。背煤時,頭頂油燈。巷道通風不良,衛生極差,經常發生事故――塌方、冒水等,一死就是十幾人或幾十人。

      第二年冬,時近年關,煤礦虧本倒閉了,廠主跑了。在兩年勞動中,我僅領得一年工資,其餘算是白費了。我的背也壓彎了,到現在還有些駝。在這四年中,我知道了富農和資本家對雇工的殘酷剝削。

      從煤礦回家已是年關,祖母、父親、弟弟等見着高興極了。小弟說,大哥還不穿鞋子,腳都凍裂了。我說沒有錢買,煤礦老闆逃跑了,散夥時工人每人隻分了四升米。我的父親聽了這話就哭了。父親說:“你現在又黑又黃,簡直不像人的樣子了!白替這些狗東西幹了兩年。”他把兩個拳頭攥得緊緊的,又哭了。

      十五歲這一年,在家打短工、推腳車、砍柴、捉魚賣。當年大旱,饑馑嚴重,地主富商囤積居奇,饑民自發鬧粜〔2〕,吃排飯(北方叫吃大戶),我也參加了,被團總丁六胡子告發,罪名是“聚衆鬧粜,擾亂鄉曲”。團防局〔3〕派人來捉,我有窮堂叔彭五爺,要我立即逃走。我說:“一文沒有,逃往哪裡去呢?”五叔說:“今天賣掉了一隻小豬崽子,還有一串錢(一千文),你拿去做路費,逃湖裡處做堤工吧。”我聽了五叔的話,逃到湘陰縣屬的西林圍,做了兩年堤工,使我懂得了堤工局對堤工的剝削。

      在這兩年中,雨雪天氣不能出工時,即到工棚附近地區民間去談天。開始是無目的的。大概兩至三個月,做完一段工程時,工棚要搬移他處。轉移數處後,我與農民接觸的範圍也就大了,得出一個認識:即在湖南最富地區,貧富懸殊特别大,家無隔宿之糧者到處皆是。即像我家那樣的赤貧戶,也不是個别的。高利貸的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書籍目錄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