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1章志存高遠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還是在延安時代和共和國成立初期,已擔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勳,常常在餐桌上高聲吟詠反映農民軍訓生活的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圍坐四周的孩子們也稚氣地和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習仲勳,這位由農家後代成長起來的無産階級革命家,對祖國和人民,尤其對中國農民懷有特殊而深沉的感情。黨經曆了七十餘年的不懈奮鬥進入人生深秋的時候,他仍時常吐露心聲:我是農民的兒子。

      習仲勳與黃土地的曆史情緣,要從比他的年齡更久遠的年代計起。

      ●家世滄桑

      在陝西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銜接地帶、八百裡秦川中部,有一個享有“關中名邑”美譽的古老縣城,叫富平縣。在富平縣南端有一條自西北流向東南的河流,因河床沙石沖擊,人稱石川河。漲潮季節,河水掀起波浪,洪峰湍流,萦回富平境内數十裡。“嶺南鹳鵲别封疆,曆曆相傳歲月長。漆沮流來還q诩,山崖斷處是頻陽。峰巒聳翠依天秀,桃杏飛紅帶雨香。極目登清情不厭,幾回騷首自徜徉。”古人的詩句,生動地反映了石川河流域的自然風光。在石川河中遊川道南岸上,坐落着一個隻有兩戶人家的小農莊,名謂習家莊(今屬富平縣淡村鄉中合村)。1913年10月15日(農曆9月16日),習仲勳就出生在莊上的一所農舍。

      富平,因其秀美的自然環境和較為發達的經濟文化,故渠“富蔗太平”之意而得名。據富平《古縣志》載:“邑有山川,物阜财豐,富稱沃壤,利甲關中。”縣境位于渭水以北,北枕橋山餘脈,群峰競秀,盤亘綿延;南襟渭河平原,連接秦川腹地,據古城西安僅六十公裡之遙;東帶溫泉河與蒲城、渭南接壤;西萦漆沮水和三、耀縣相鄰;中部川原相間,起伏和緩,适合農、林、牧、副業生産和糧、棉種植。地下蘊藏豐富,質地優良。富平從置縣起已有兩千四百餘年悠久曆史。早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七七一年,這裡屬京畿之地。秦曆共二十一年(公元前四五六年)始設縣治。因位處頻陽山之南,頻水之北,故名頻陽。漢至宋代,境内先後設立土門、懷德、美原縣治。西晉時自彭原界(今慶陽地區西南)徒富平縣治于懷德城(今富平縣懷陽城)與頻陽縣并存。元朝至元元年(公元一二六四年)美原縣并入富平縣,自此富平縣名一直沿用至今。

      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創造了頗具特色的文化傳說,形成了淳樸而強悍的民風民俗培育了衆多的有功于社會進步的傑出人物,秦統一六國的大将王翦、王贲父子;東漢檢校刑部尚書李彥溫;明吏部尚書張忱,嘉靖河南道禦史楊爵,四朝元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孫丕揚;清翰林院檢讨關中三李之一李因笃、廣東陸路提督、鴉片戰争中抗敵英雄張青雲等,成為其中的優秀代表。記錄富平悠久曆史和傳統文化的名勝古迹散布于城鄉各地。僅漢、唐、周、魏帝王陵墓十餘處。諸如唐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順宗豐陵、文宗章陵、懿宗簡陵及秦王翦墓、清李因笃墓等。另有盤龍灣、窯橋寨及倉廒、寺廟、碑刻等古文化遺址和衆多的文物,曆來為當地群衆所珍視。【賀氏藏書・劉大海精校】

      習家莊位于富平縣城西南十五華裡處,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家鄉三原縣相接;正北二十裡處的莊裡鎮,是近代著名愛國将領胡景翼的故居和早期革命活動的地方。以趙宋皇帝定名的趙氏河繞習家莊的西北方流過,彙入石川河。莊子東南是荊山,“荊山,一名斷原,即荊山脈盡處。自三原迤逦而來,至富平、臨潼兩縣之交,為漆、沮水沖斷,因名斷原”。山之東麓系漢太上皇劉執嘉的陵寝所在,五十餘座無名陪葬墓橫列東西。周秦漢唐時,這裡草木蔥翠蔚然深秀,是文人學士覽勝之地。一條古驿道由縣城橫跨石川河,從習家莊僅東側穿過,通至三原,到達省城西安。二十世紀初,這條驿道已成為人往車來,物糧運轉,信郵傳遞的交通大道。星換鬥移,歲月悠悠。多少年來,它給道旁這個小小農莊帶來了多彩的海内外傳聞和思想文化信息,習仲勳從啟蒙時代起就成長于這秀美的山川和優良的曆史文化氛圍之中,吮吸着黃土地香醇豐富的乳汁,接受中國農民傳統道德風尚的熏陶。這裡的草本風情、人文景觀,在他心中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

      習家莊,是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習姓一家遷居落腳這裡後才有的新莊,故以習姓冠以莊名。它是莊上主人數百年間輾轉遷徙滄桑歲月中的又一個歸宿。

      習姓淵源久遠。傳說在春秋時有諸侯國(今貴州習水一帶),國滅後,即以國名習為姓氏。後習姓人聚居于襄陽郡,相當于今湖北省襄樊市一帶,且名人輩出,多慷慨忠烈之士。晉書記載:“習族諸氏,乃為荊土豪族。”近代襄陽侯習郁和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的東晉史學家學習鑿齒,便是習姓氏族的著名人物。随着時代的變遷,襄陽習族人居住地亦多有遷移。江西省臨江府新淦縣(金新幹縣)華成門村之習姓,即此習姓氏族的後裔。據《習氏家族譜》記載,習氏始太祖習思敬配夫人趙氏。明代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朝政大亂,連年久旱無雨,莊稼歉收習思敬因生活窘迫,攜家帶口逃荒到河南省南陽府鄧縣(今鄧州市)西堰子老營(大習營村)定居落戶,以農為業,繁衍生息。習思敬夫婦均在七十多歲過世,後代人丁興旺,因老營人口擁擠,又分出西戶、北戶、南戶,另僻村落居住。

      據《習氏家譜.後代世系》記載,習仲勳為該族西戶習魁之後第九代人。西戶居小習營村。習仲勳曾祖父習玉策生子三人:習永盛、習永山、習永厚。習仲勳祖父習永盛為長,配夫人張氏,生三子一女。清光緒四年(公元一八七八年),習永盛第一個兒子出生,因是農曆戊寅年,故取小名老虎。這個幼小生命是否還再有其他名字,已無人知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