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重讀一下《達。芬奇密碼》與君士坦丁大帝和尼西亞公會相關的主要論點: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聖經》是由羅馬的異教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編撰的。”(P?郾214)
“公元325年,他決定把羅馬帝國統合在一個宗教派下。這就是基督教。”(P?郾215)
“在這次宗教大融合中,君士坦丁需要強化新基督教的傳統,因此他舉行了著名的‘基督教會議’,就是一般所說的尼西亞(公)會議……直到那個時候,耶稣的追随者們認為他是一個終有一死的先知。”(P?郾216)
“我們所說的隻是君士坦丁通過利用耶稣的重大影響和尊貴的地位從中謀利,而由此他塑造了我們今天的基督教。”(P?郾217)
所有這些斷言,還有許多同一類型的東西,同時含有部分實情和許多粗鄙的錯誤。在涉及基督教《聖經》的正典編纂和神聖女性的體系化之前,還是讓我們先還原君士坦丁大帝、他與基督教的關系、召開尼西亞公會這些問題的本來面目吧。
君士坦丁和基督教
公元306年,在父親弗拉維烏斯。君士坦提烏斯死後(Constance Chliro),二十六歲的君士坦丁被軍隊擁立為皇帝。他當時隻統治着高盧和布列塔尼。君士坦丁與李錫尼①(Licinius)結盟後于公元312年在羅馬附近的卡爾維亞橋打敗馬克森提(Maxence),成為西羅馬帝國的主宰。李錫尼和君士坦丁都是信奉太陽神的“異教”徒;但是,為了讓帝國得到安甯,同時也意識到基督教的重要性,他們決定給予基督徒信仰自由并歸還他們的财産。公元260年加列努斯 ②(Gallien)的執政開始了寬容時期,帝國曾有過一段宗教上的安甯。但是,公元303年,戴克裡先皇帝 ③ 重新開始迫害基督徒。
君士坦丁與加列努斯有關基督教的第一個主要協定是公元313年宣布的米蘭敕令,它在曆史上向來被當作宗教寬容的一個範例,其主要内容如下:“君士坦丁和加列努斯聚首米蘭處理涉及帝國利益與安全之事,我們認為,其中最利于臣民者莫過于首先制定崇拜上帝的方式。我們最終同意讓基督徒及所有其他的人自由遵行自己最喜歡的信仰,以便在天之神能夠賜福于我們,賜福于我們疆土上生活的所有人。”
君士坦丁是基督徒嗎?據傳說他在公元312年卡爾維亞橋勝利後皈依了基督教。實際上,他是在公元337年臨終時接受的洗禮。确實,個人的信念和政治上的實用主義在君士坦丁轉向基督教中一直難以融合。他不是一個幼稚的人;許多違抗他的人都丢掉了性命,也包括他的家人(他殺了他的妻子福斯塔和長子克裡斯普斯)。與君士坦丁的一直支持基督教相反,統治着東部帝國的加列努斯在與君士坦丁産生隔閡後,加大了反對這一教派的措施。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出兵攻打加列努斯,殺死他後統一了帝國。公元330年,他把希臘城市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并定為首都。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第一批大型的基督教建築,他出資興建羅馬的拉特蘭和聖彼得教堂、耶路撒冷的聖緒爾聖墓教堂、君士坦丁堡的聖徒教堂和聖索菲亞教堂……君士坦丁對基督徒的寬容表現為一種主動照顧的方式。它主要體現在财政措施上。他還承認了主教的一種特殊司法權,同時又密切控制着他們的行動。而與此同時,君士坦丁保留了最高祭司長(pontifex maximus)的傳統頭銜,他仍是所有異教徒的最高統治者。他的繼任者将這種做法一直保持到公元382年。
提示您,本章閱讀完畢,點擊進入下一章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