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書籍目錄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我國詞壇是一個群芳競豔,姹紫嫣紅的百花園。多彩多姿、千嬌百媚的婉約詞,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無限光彩,也為我國文學的發展起着繼往開來的作用。自唐五代以來,直至近代,婉約詞繼承民歌的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它具有“可歌性”。婉約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新體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跟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舊唐書·溫庭筠傳》曾記載飛卿“能逐弦歌之音,為側豔之詞”。天才的作家們既有文學素養,又都洞曉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錘字煉句,審音度曲,把如畫的意境,精煉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緊密結合起來,既表情達意,又悅耳動聽,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婉約詞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溫柔香豔之曲,懷人贈别之調,又多是歌伎舞女們在花間、樽前,輕歌曼舞中彈唱的。一曲之後,餘音繞梁,沁人心脾。“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便隻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闆,淺斟低唱。這類“旖旎近情,鋪叙展衍”的新曲,往往使聞者銷魂。婉約詞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情調柔美,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唐五代詞早就具有這一特點。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說:“……绮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手,拍按香檀。;
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娆之态”。兩宋時期,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全國。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可見當時傳播之廣。直至近代,婉約詞依然具有“可歌性”。這是它的突出特點。;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也是婉約詞的主要特點。它以情動人,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文采燦爛的《花間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五代詞人韋壓,善于運用各種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詞》,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豔照人。歐陽修是一位領袖儒林、肩負文統道統的中心人物。在他的詩文裡,隻能看到他嚴肅的護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詞,卻寫得婉媚輕柔,情緻纏綿。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工文章,精騎射,而小詞卻委婉傳情,凄恻動人。蓋“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于長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禮《銅鼓堂詞話》)。作家們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與歡愉,通過抒情的婉約詞,曲折細膩地透露出來,赢得古今無數讀者的同情與共鳴。;
愛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抒寫愛情,反映在封建禮教統治下,人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時的悲愁與哀怨,也就成為婉約詞的重要内容。它首先表現在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與歌頌。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的作者,大膽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寫出“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表達了愛情永恒不變的心願。馮延巳的《長命女》,寫夫妻祝酒陳願,地久天長,永不分離。韋莊的《思帝鄉》“妾拟将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歌頌了天真少女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是對愛情的表露,抒寫她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多情的詞人,往往通過抒寫離愁别恨,歌頌愛情的真摯。;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秦觀《江城子》)離歌一曲,動人心魄。柳永的名作《雨霖鈴》,抒寫了濃烈感人的遊子離情。“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淋漓盡緻地描繪出與情人闊别、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蘇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抒寫了他對亡妻“不思量,自難忘”的一片真情。“從别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鹧鸪天》)寫當日的相親相愛,别後的相思相憶,凄婉哀怨而又妩媚風流,輕柔自然。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抒情小詞,雖是兒女私情、離愁别緒,卻寫得清麗婉媚,情深意長。“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幹,想君思我錦衾寒……。”(韋莊《浣溪沙》)寫愛情生活的回憶,離别相思的痛苦,洋溢着真情實感。;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婦女特别是那些被壓在社會低層的歌伎們的不幸遭遇和文人失意的痛苦,也常常在婉約詞中如泣如訴地表現出來。柳永仕途坎坷,長期浪迹于下層社會。;
他的詞往往以極大的同情,表現歌伎們身受的痛苦和精神面貌,以及與她們的愛戀之情。“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鎮相随,莫抛躲,彩線慵拈伴伊坐。”;
(《定風波》)詞中既寫出歌伎們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又表現出她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銷魂。;
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赢得、青樓薄幸名存。;
……”全詞傾訴了“黯然銷魂”的無限傷離之情。顯示了婉約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自然”的藝術效果。;
婉約詞也往往抒寫感時傷世之情。作家們把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豔情,或寓于詠物,表面看似抒寫愛情,描摹物象,實際上卻别有寄托。“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李煜在詞中以鮮明的形象,熾烈的感情,借花月春風,抒寫亡國之恨。宋徽宗《燕山亭》,委婉悲痛地寫出了國亡被俘後的無限感慨。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運用比興手法,以“美人香草”喻君子賢人;以男女喻君臣,抒寫家國之事,身心之感,情緻纏綿,哀婉含蓄。;
詞人們又往往借詠燕、詠柳、詠梅、詠楊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難于明言之意。如陸遊的《詠梅》詞,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作家們常以花草、閨房、送春、惜春為題材,表現自己的生活情趣,寄寓他們對美好事物的愛戀以及受到挫折時的悲傷情緒。“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抒寫了惜春傷春之情,懷戀歌姬之感,表現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書籍目錄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