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胡居仁字叔心,饒之餘幹人也。學者稱為敬齋先生。弱冠時奮志聖賢之學,往遊康齋吳先生之門,遂絕意科舉,築室於梅溪山中,事親講學之外,不幹人事。久之,欲廣聞見,适閩曆浙、入金陵,從彭蠡而返。所至訪求問學之士,歸而與鄉人婁一齋、羅一峰、張東白為會於弋陽之龜峰、餘幹之應天寺。提學李齡、锺城相繼請主白鹿書院。諸生又請講學貴溪桐源書院。淮王聞之,請講《易》於其府。王欲梓其詩文,先生辭曰:“尚需稍進。”先生嚴毅清苦,左繩右矩,每日必立課程,詳書得失以自考,雖器物之微,區别精審,沒齒不亂。父病,嘗糞以驗其深淺。兄出則迎候於門,有疾則躬調藥飲。執親之喪,水漿不入口,柴毀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室,動依古禮。不從流俗蔔兆。為裡人所阨,不得已訟之,墨衰而入公門,人鹹笑之。家世為農,至先生而窭甚,鹑衣脫粟,蕭然有自得之色,曰:“以仁義潤身,以牙籤潤屋,足矣。”成化甲辰三月十二日卒,年五十一。萬曆乙酉從祀孔廟。
先生一生得力於敬,故其持守可觀。周翠渠曰:“君學之所至兮,雖淺深予有未知。觀君學之所向兮,得正路抑又何疑。倘歲月之少延兮,必曰跻乎遠大。痛壽命之弗永兮,若深造而未艾。”此定案也。其以有主言靜中之涵養,尤為學者津梁。然斯言也,即白沙所謂“靜中養出端倪,日用應酬,随吾所欲,如馬之禦銜勒也”,宜其同門冥契。而先生必欲議白沙為禅,一編之中,三緻意焉,蓋先生近於狷,而白沙近於狂,不必以此而疑彼也。先生之辨釋氏尤力,謂其“想像道理,所見非真”,又謂“是空其心、死其心、制其心”。此皆不足以服釋氏之心。釋氏固未嘗無真見,其心死之而後活,制之而後靈,所謂“真空即妙有也”,彌近理而大亂真者,皆不在此。蓋大化流行,不舍晝夜,無有止息,此自其變者而觀之,氣也;消息盈虛,春之後必夏,秋之後必冬,人不轉而為物,物不轉而為人,草不移而為木,木不移而為草,萬古如斯,此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理也。在人亦然,其變者,喜怒哀樂、已發未發、一動一靜、循環無端者,心也;其不變者,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梏之反覆、萌蘗發見者,性也。儒者之道,從至變之中,以得其不變者,而後心與理一。釋氏但見流行之體,變化不測,故以知覺運動為性,作用見性,其所謂不生不滅者,即其至變者也。層層掃除,不留一法,天地萬物之變化,即吾之變化,而至變中之不變者,無所事之矣。是故理無不善,氣則交感錯綜,參差不齊,而清濁偏正生焉。性無不善,心則動靜感應,不一其端,而真妄雜焉。釋氏既以至變為體,自不得不随流鼓蕩,其猖狂妄行,亦自然之理也。當其靜坐枯槁,一切降伏,原非為存心養性也,不過欲求見此流行之體耳。見既真見,儒者謂其所見非真,隻得形似,所以遏之而愈張其焰也。先生言治法,寓兵未複,且先行屯田,賓興不行,且先薦舉。井田之法,當以田為母,區畫有定數,以人為子,增減以授之。設官之法,正官命於朝廷,僚屬大者薦聞,小者自辟。皆非迂儒所言。後有王者,所當取法者也。
居業錄
靜中有物,隻是常有個操持主宰,無空寂昏塞之患。
覺得心放,亦是好事。便提撕收斂,再不令走,便是主敬存心工夫。若心不知下落,茫茫蕩蕩,是何工夫!
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
孔子隻教人去忠信笃敬上做,放心自能收,德性自能養。孟子說出求放心以示人,人反無捉摸下工夫處。故程子說主敬。
周子有主靜之說,學者遂專意靜坐,多流於禅。蓋靜者體,動者用;靜者主,動者客。故曰主靜,體立而用行也。亦是整理其心,不使紛亂躁妄,然後能制天下之動。但靜之意重於動,非偏於靜也。愚謂靜坐中有個戒慎恐懼,則本體已立,自不流於空寂,雖靜何害!
人心一放道理便失,一收道理便在。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學者以此立心,便廣大高明,充之則是純儒,推而行之,即純王之政。
程、朱開聖學門庭,隻主敬窮理,便教學者有入處。
氣之發用處即是神。陳公甫說無動非神,他隻窺測至此,不識裡面本體,故認為理。
事事存其當然之理,而己無與焉,便是王者事;事事着些計較,便是私吝心,即流於霸矣。
道理到貫通處,處事自有要,有要不遺力矣。凡事必有理,初則一事一理,窮理多則會於一,一則所操愈約。制事之時,必能契其總領而理其條目,中其機會而無悔吝。
儒者養得一個道理,釋、老隻養得一精神。儒者養得一身之正氣,故與天地無間;釋、老養得一身之私氣,故逆天背理。
釋氏見道,隻如漢武帝見李夫人,非真見也,隻想像這道理,故勞而無功。儒者便即事物上窮究。
人雖持敬,亦要義理來浸灌,方得此心悅怿;不然,隻是硬持守也。
今人說靜時不可操,才操便是動。學之不講,乃至於此,甚可懼也。靜時不操,待何時去操?其意以為,不要惹動此心,待他自存,若操便要着意,着意便不得靜。是欲以空寂杳冥為靜,不知所謂靜者,隻是以思慮未萌、事物未至而言,其中操持之意常在也,若不操持,待其自存,決無此理。程子曰:“人心自由便放去,又以思慮紛擾為不靜,遂遏絕思慮以為靜。殊不知君子九思,亦是存養法,但要專一。若專一時,自無雜慮。”有事時專一,無事時亦專一,此敬之所以貫乎動靜,為操存之要法也。
敬為存養之道,貫徹始終。所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緻知,是未知之前,先須存養此心方能緻知。又謂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則緻知之後,又要存養,方能不失。蓋緻知之功有時,存養之功不息。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