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夏尚樸字敦夫,别号東巖,永豐人。從學於婁一齋諒。登正德辛未進士第。曆部屬、守惠州、山東提學道,至南京太仆少卿。逆瑾擅政,遂歸。王文成贈詩,有“含瑟春風”之句,先生答曰:“孔門沂水春風景,不出虞廷敬畏情。”先生傳主敬之學,謂“才提起便是天理,才放下便是人欲。”魏莊渠歎為至言。然而訾“象山之學,以收斂精神為主。吾儒收斂精神,要照管許多道理,不是徒收斂也”,信如茲言,則總然提起,亦未必便是天理,無乃自背其說乎?蓋先生認心與理為二,謂心所以窮理,不足以盡理,陽明點出“心即理也”一言,何怪不視為河漢乎!
夏東巖文集
卓然豎起此心,便有天旋地轉氣象。
學者涵養此心,須如魚之遊泳於水始得。
才提起便是天理,才放下便是人欲。
君子之心,纖惡不容,如人眼中着不得一些塵埃。
學者須收斂精神,譬如一爐火,聚則光燄四出,才撥開便昏黑了。
尋常讀“與點”一章,隻說胸次脫灑是堯、舜氣象;近讀《二典》、《三谟》,方知兢兢業業是堯、舜氣象。嘗以此語雙門詹困夫,困夫雲:“此言甚善。先兄複齋有詩雲:‘便如曾點象堯舜,怕有餘風入老莊。’”乃知先輩聰明,亦嘗看到此。
朱子雲:“顔子之樂平淡,曾點之樂勞攘。”近觀《擊壤集》,堯夫之樂比之曾點尤勞攘。程子雲:“敬則自然和樂。”和樂隻是心中無事,方是孔、顔樂處。
道理是個甜的物事。朱子《訓蒙詩》雲:“行處心安思處得,餘甘嘗溢齒牙中。”非譬喻也。
不問此心靜與不靜,隻問此心敬與不敬,敬則心自靜矣。譬如桶,箍才放下,便分散了。
白沙雲:“斯理也,宋儒言之傋矣,吾嘗惡其太嚴也。”此與東坡要與伊川打破敬字意思一般,蓋東坡學佛,而白沙之學近禅,故雲爾。然嘗觀之,程子雲:“會得底,活潑潑地;不會得底,隻是弄精神。”又曰:“與其内是而非外,不若内外之兩忘,兩忘則澄然無事矣。”又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未嘗緻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也。”朱子雲:“才覺得間斷,便已接續了。”曷嘗過於嚴乎?至於發用處,天理人欲,間不容發,省察克治,不容少緩,看《二典》、《三谟》,君臣互相戒敕,視三代為尤嚴,其亦可惡乎?
李延平雲:“人於旦晝之間,不至牿亡,則夜氣愈清;夜氣清,則平旦未與物接之時,湛然虛明氣象,自可見矣。”此是喜怒哀樂未發氣象。
吾儒之學,靜中須有物,譬如果核,雖未萌芽,然其中自有一點生意。釋、老所謂靜,特虛無寂滅而已,如枯木死灰,安有物乎?
敬則不是裝點外事,乃是吾心之當然,有不容不然者。尋常驗之,敬則心便安,才放下則此心便不安矣。所謂敬者,隻如俗說“常打起精采”是也。
理與氣合,是浩然之氣,才與理違,是客氣。
義由中出,猶快刀利斧劈将去,使事事合宜,是集義;若務矯飾徇外,即是義襲。襲,猶襲裘之襲。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自註雲:無欲故靜。蓋中正、仁義是理,主靜是心,惟其心無欲而靜,則此理自然動靜周流不息矣。觀《通書》,無欲則靜虛動直可見矣。主靜之靜,不與動時對,乃《大學》定靜之靜。《集註》雲:“靜,謂心不妄動是也。”
為學固要靜存動察。使此心未能無欲,雖欲存養省察,無下手處。直須使此心澹然無欲,則靜自然虛,動自然直,何煩人力之為耶?程子雲:“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不須防檢,不須窮索。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明,故須窮索,存久自明,安待窮索?”與《通書》之言相表裡
天地以生物為心,人能以濟人利物為心,則與天地之心相契,宜其受福於天也。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朱子語類》解“敦厚以崇禮”雲:“人有敦厚而不崇禮者,亦有禮文周密而不敦厚者,故敦厚又要崇禮。”此解勝《集註》。由是推之,此一節,當一句自為一義,不必分屬存心、緻知。
蓋有尊德性而不道問學者,亦有道問學而不尊德性者,故尊德性又要道問學。如柳下惠可謂緻廣大矣,而精微或未盡;伯夷可謂極高明矣,稽之《中庸》或未合。又《集註》以尊德性為存心,以極道體之大,道學問為緻知,以極道體之細,恐亦未然。竊謂二者皆有大小,如涵養本原是大,謹於一言一行處是小;窮究道理大本大原處是大,一草一木亦必窮究是小。嘗以此質之魏子才,子才以為然。
仁是心之德,如桃仁杏仁一般,若有分毫私,面便壞了,如何得生意發達於外。巧言令色,不必十分裝飾,但有一毫取悅於人意思,即是巧令。知此而謹之,即是為仁之方。故曰:“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則知仁矣。”
人不知而有一毫不平之意,即是渣滓未渾化,如何為成德!一齋嘗有詩雲“為學要人知做甚,養之須厚積須多。君子一心如止水,不教些子動微波。”
學者須先識此理。譬之五穀,不知其種,得不誤認稊稗為五穀耶?雖極力培壅,止成稊稗耳。近世儒者有用盡平生之力,卒流入異學而不自知者,正坐未識其理耳。
象山之學,以收斂精神為主,曰精神一霍便散了。楊慈湖論學,隻是“心之精神謂之性”一句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