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儒學案·浙中王門學案·布衣董蘿石先生澐(附子穀)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董澐字複宗,号蘿石,晚号從吾道人,海鹽人。以能詩聞江湖間。嘉靖甲申年六十八,遊會稽,聞陽明講學山中,往聽之。陽明與之語連日夜,先生喟然歎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為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争奪於富貴利欲之場,以為此豈真有所為聖賢之學乎?今聞夫子良知之說,若大夢之得醒,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虛此生也。”因何秦以求北面,陽明不可,謂“豈有弟子之年過於師者乎?”先生再三而委質焉。其平日詩社之友招之曰:“翁老矣,何自苦!”先生笑曰:“吾今而後始得離於苦海耳,吾從吾之好。”自号從吾。丙戌歲盡雨雪,先生襆被而出,家人止之不可,與陽明守歲於書舍。至七十七而卒。先生晚而始學,卒能聞道。其悟道器無兩,費隐一緻,從佛氏空有而入,然佛氏終沉於空,此毫釐之異,未知先生辨之否耶?
      董穀字石甫。嘉靖辛醜進士。曆知安義、漢陽二縣,與大吏不合而歸。少遊陽明之門,陽明謂之曰:“汝習於舊說,故於吾言不無牴牾,不妨多問,為汝解惑。”先生因筆其所聞者,為《碧裡疑存》,然而多失陽明之意。其言“性無善惡”,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以之言心,不以之言性也。又言“性之體虛而已,萬有出焉,故氣質之不美,性實為之。全體皆是性,無性則并無氣質矣。”夫性既無善無惡,賦於人則有善有惡,将善惡皆無根柢欤?抑人生而靜以上是一性,靜以後又是一性乎?又言“複性之功,隻要體會其影響俱無之意思而已”。信如斯言,則莫不堕於怳惚想像,所謂求見本體之失也。學者讀先生之書,以為盡出於陽明,亦何怪疑陽明之為禅學乎!
      日省錄
      凡事多着一分意思不得。多着一分意思,便私矣。
      從先師往天柱峰,一家樓閣高明,花竹清麗,先生悅之。往日曾以其地求售,悔不成約。既而幡然曰:“我愛則彼亦愛之,有貪而無恕心矣。”再四自克,行過朱華嶺四五裡,始得淨盡。先生言“去欲之難如此’。
      今人隻是說性,故有異同之論,若見性,更無異同之可言。
      求心錄
      内不見己,外不見人,即是任理。
      千病萬痛從妄想生,故善學者,常令此心在無物處。
      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緻知。
      恭默思道,凡思道者則自然恭默,非恭默以思道也。若一時不在道,則此心放逸,而恭默之容無矣。
      但要去邪念,不必去思,思者,吾心之變化也。正如風、雨、露、雷,種種各别,皆是太虛,太虛非此則亦無體,此雖可見,然實無作為,亦何從而見之也!
      但有一毫厭人之心,即謂之不敬,稍有此心,則人先厭我矣。
      但依得良知,禮法自在其中矣。
      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見性是性。
      聞驢悟道,因觸而碎。悟在聞前,道在驢外。
      橫逆之來,自謗讪怒罵,以至於不道之甚,無非是我實受用得力處。初不見其可憎,所謂山河大地,盡是黃金,滿世間皆藥物也。
      心無體也,綱常倫物、形質器用與心為體,舍萬象無太虛,舍萬事無心矣。分之則為物,合之則為心,見物便見心,離物見心亦是見鬼。此艮背行庭之義也。
      理之成形,因謂之氣。
      費處即是隐,不作體用看。
      五星聚奎,洛大儒斯出。五星聚室,陽明道行。
      碧裡疑存
      程子曰:“既思即是已發。”即如程子之言,則存養功夫如何下手?蓋謂之中者,無形象可求,隻要體會其影響俱無之意思而已。太虛寂寥,無适無莫,是謂之中。惟人於已發處不能加省察之功,遂使未發無朕之時,亦結成有物之毒。陽明以瘧喻之,故發而中節,省察所緻,和既得矣,體亦中焉。省察即是存養,非别有存養可以下手也。
      費者言道,無所不在也。隐者所以着其實也,妙不可思,無象與理之分。夫婦所能知行,自笾豆之事,以至屠沽之事,專一事則知一事,能幹當一事。此形而下者,聖人天地所不知。能形器無非是理,不可控揣此形而上者。蓋事哲理之别名,語事則千殊萬異,語理則聲臭俱無,大的就是小的。有見於此,則洞然無物,鸢飛魚躍,舉目所在,可迎刃而解矣。
      事之所以前知者,蓋前後時耳。而理無前後,萬古而上,千世而下,同一瞬耳,惟因人之有念,則念之所在,遂隔生死,而理之通達無間者始味矣。故不起念,便能前知。下此一等,則由數而得,數與理通一無二,但以數推則有所倚,故不如至誠。至誠之道如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而其聲固未嘗無也。數用則知,不用則不知。然既涉於知,則未免系念,故用便近二,知不如不知之為愈也。
      《震澤語錄》載學者問天下歸仁,先須從事四勿,久當自見。先生曰:“固是。然自要便見得。”範伯達問曰:“天下歸仁隻是物,物皆歸吾仁。”先生指窗問曰:“此還歸仁否?”範默然。其後陳齊之有詩雲:“大海因高起萬漚,形軀雖異總同流。風漚未狀端何若?此際應須要徹頭。”蓋仁之體段潔淨精微,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容一毫粘帶,粘着即死而仁隐矣。今所以不能便見得者,止因粘帶之念不忘,起心思索即差千裡。範之所以默然者,病在於轉念生疑,遂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