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人性上雖不容添一物,然一堕形骸,便不若天之行所無事。故堯曰“執中”,孔曰“擇善固執”,子思“慎獨”,孟子“直養無害”,周子“主靜立極”,皆就太虛中默默保任。謂其有,曾不着相,謂其無,曾不落空,真宰天地人物之根源。世儒雲“一着工夫,便乖本體”,大抵認性命一切無有,理窮無理,性盡無性,理性俱盡,方至於命。某則謂性命雖無聲臭,而其顯於喜怒哀樂、人倫日用,實有自然之條理,從條理處究極源委,到得色色完滿,無有缺欠,則性命即此貫串工夫,實與本體合,而豈一切掃除也乎?
王塘南先生雲:“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識其性之本體,學問千頭萬緒,亦隻求複其性之本體。”斯言甚确。但性非情識之謂,喜怒哀樂随感随發,而此體凝然不動。曰中,曰未發,聖賢指點甚微,其工夫亦從微處默默體認,故塘翁雲“本性以之情”,雲“必從無思無為而入”,雲“學者奈何役役於陰陽五行,而不會太極之原?既會太極,何患無陰陽五行之用?”深於解矣。乃問:“畢竟是理如何窮?性如何悟?”先生曰:“隻須從末上去求本,從用上去求體。”豈恐人求之杳杳冥冥,故為此切實之詞?抑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即不可求乎?某謂不容說者,其體之無聲無臭,而無聲無臭,正吾人所當理會,故論明德親民,必歸宗止善。蓋至善其體,明德其用,止至善其歸宿,明親其流行。如濂溪既雲“定之以中正仁義”,又雲“主靜立人極”。夫中正仁義有何不了,而必申之主靜?豈非靜體未窺?則所雲仁義中正者,終在情識上揀别,而非真性命用事乎?
既雲靜久能自悟,又雲窮理斯悟,不一靜不足盡理,必假探索乎?曰:“靜未嘗不盡理,特恐認得不真耳。果知天性本靜,而時時收拾精神,管束於此,則本根既植,條理自生,不必屑屑焉攷之經傳,而念頭動處,概與經傳合。即時取經傳發吾知見,而經傳所言總與吾心印。此之謂一得萬畢,此之謂齋戒神明,而非别有一段窮索工夫與主靜作對也。即如程子所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亦須問所養所學者何物,則養即是學,敬即是知,用工即是進步。不然,則敬之為言,僅空空兀坐,而知之為說,須物物讨求,末學支離,從此起矣。”
論心者不根極於心所自來,則欲與理雜出而難據。攝心者不培養于心所自來,則遏欲與存理勤苦而難成。心所自來者性也,性所自來者天也,天性在人,不離于喜怒哀樂,而實不着於喜怒哀樂,渾然不睹不聞之體,所謂人生而靜是也。何道何人,何微何危,自靜者不能不感,感者不能不動,於是有欲之名焉,則所性自然之用也。心也,非即為私欲也,顧有從性而出者,有不從性而出者。從性而出曰道心,即蔽锢之極,而終有不可泯滅者在,故曰微。不從性而出曰人心,即禁制之密,而常有逐物而流者在,故曰危。此危微間,不可為歸宿地也。舍此善而求正心,心未有能正者也。其正也,不必從事於矯,就性之無偏倚處,即正也。舍養性而求盡心,心未有能盡者也。其盡也,不必從事于擴,就性之無虧欠處,即盡也。當知感物動念之時,兩者似乎相對,而反之天性本然之體,豈惟無人,即所謂道者,亦渾淪而不可窺;豈惟不危,即所謂微者,亦渺茫而不可執。是誠生天地人物之大原,而為入聖之真竅也。
明宗錄 豐城徐即登獻和著
格物誠正,豈無事實?齊治均平,豈無規為?惟一切以修身為本,則規畫注厝一有不當,喜怒哀樂一不中節,隻當責本地上欠清楚,非可随事補苴抵塞罅漏已也。
人處世中,隻有自己腳下這一片地,光光淨淨可稱坦途,離此一步,不免荊棘,便是險境。故己分上謂之素,謂之易;人分上謂之外,謂之險。
身是善體,無動無靜而無不修,即無動無靜而無非止。倘若懸空說一止,其堕於空虛,與馳于汗漫等耳。
《易》之窮理,是盡性工夫,必其所窮者為此性也。《書》之惟精,是惟一工夫,必其所精者為此一也。博文是約禮工夫,必其求禮于文者也。道學問是尊德性工夫,必其以德性為學者也。不然主意不先定,一切工夫随之而轉。必執曰“修處無非止也”,則義襲者亦謂之率性矣。
《大學》從本立宗,一切格緻,隻從裡面究竟,而愈入愈微。後儒從知立宗,一有知覺,便向外邊探讨,而轉緻轉離。止善之學,性學也,反本則與性漸近,離本則去性漸遠,所以知本為知之至也。人心既喪,曷為有平旦之氣乎?則仁義之本,有為之也。君子察此,可以知性矣。氣之清明,曷為必於平旦乎?則日夜之息為之也。察此可以知養矣。
複之為言,往而返也。譬之人各有家,迷複者,往而不返,喪其家者也;頻複者日月一至,暫回家者也;不遠之複,則一向住在家中,偶出門去便即回來,未嘗移徙,故曰不遷;未有别處,故曰不貳。以此見顔子之學,常止之學也。
鸢之飛,魚之躍,便是率性,不可複。問:“何以飛躍?”曰:“率性,飛者自飛,不知其所以飛;躍者自躍,不知其所以躍。可見者物,不可見者性也,不但鸢魚爾也。此之謂不睹不聞,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者也。見此者謂之見性,慎此者謂之慎獨。先生雲:“以我觀書,在在得益,以書博我,釋卷茫然。”即讀書一端觀之,而謂學不歸本可乎?謂本不於身可乎?
證學記 南昌塗宗浚及甫著
後儒将止至善,做明明德親民到極處,屬末一段事。審爾則顔、曾并未出仕親民,止至善終無分矣。
至善兩字,形容不得,說虛字亦近之。然聖人隻說至善,不說虛,正為至善是虛而實的,又是實而虛的,言善則虛在其中,言虛則兼不得實也。程子雲:“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如雲可說即是情,不是性矣。既不可說,故透性隻是止。
今日學人,所以難入門者,隻為宋儒将居敬窮理分作兩事。分作兩時,先要究窮物理,講得處處明了,方來躬行,與孔子之教,真是天淵。若真正入聖門頭,便将平時習氣,虛知虛見,許多妄想,各樣才智伎倆,盡數掃蕩,一絲不挂,内不着念,外不着相,四方上下,一切俱無倚靠,當時自有滋味可見。由此并精直入,更不回頭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