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處士王心齋先生艮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王艮字汝止,号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曆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一夕夢天堕壓身,萬人奔号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複手整之。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記曰:“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乃按《禮經》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闆服之,曰:“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此絕類王巡撫之談學也。”先生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始入,先生據上坐。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論畢,乃歎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稱弟子。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先生複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陽明歸越,先生從之。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歎曰:“千載絕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将至都下。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晨起往候,而先生适至。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艮知過矣。”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厲聲曰:“仲尼不為已甚。”陽明方揖之起。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開門授徒,遠近皆至。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謂“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禦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謂淮南格物也。子劉子曰:“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文王之羑裡,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而以缗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隐也。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熟處難忘也。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終隔一塵。先生曰:“聖人以道濟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則身重,身重則道重,故學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以天地萬物依於身,不以身依於天地萬物,舍此皆妾婦之道。”聖人複起不易斯言。
      心齋語錄
      問“止至善”之旨。曰:“明明德以立體,親民以達用,體用一緻,先生辨之悉矣。但謂至善為心之本體,卻與明德無别,恐非本旨。堯、舜執中之傳,以至孔子,無非明明德親民之學,獨未知安身一義,乃未有能止至善者。故孔子透悟此理,卻於明明德親民中,立起一個極來,又說個在止於至善。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學也。是故身也者,天地萬物之本也,天地萬物末也。知身之為本,是以明明德而親民也。身未安,本不立也。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本既不治,末愈亂也。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不知安身,則明明德親民卻不曾立得天下國家的本,是故不能主宰天地,斡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問:“止至善為安身,亦何所據乎?”曰:“以經而知安身之為止至善也。《大學》說個止至善,便隻在止至善上發揮。知止,知安身也。定靜安慮,得安身而止至善也。物有本末,故物格而後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知至,知止也。自天子至此,謂知之至也,乃是釋格物緻知之義。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惟一物而有本末之謂。格,絜度也,絜度於本末之間,而知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此格物也。物格,知本也,知本,知之至也,故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引《詩》釋止至善,曰:“‘缗蠻黃鳥,止於丘隅’,知所以安身也。孔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要在知安身也。《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又曰:‘利用安身。’又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孟子曰:‘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同一旨也。”
      問“格”字之義。曰:“格如格式之格,即絜矩之謂。吾身是個矩,天下國家是個方,絜矩則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是以隻去正矩,卻不在方上求,矩正則方正矣,方正則成格矣,故曰物格。吾身對上下前後左右是物,絜矩是格也。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便見絜度格字之義。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齊,安身以安國而國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身,便去幹天下國家事,是之為失本。就此失腳,将烹身割股,餓死結纓,且執以為是矣。不知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
      知本,知止也,如是而不求於末定也;如是而天地萬物不能撓己靜也;如是而首出庶物,至尊至貴安也;如是而知幾先見,精義入神,仕止久速,變通趨時慮也;如是而身安如黃鳥,色斯舉矣,翔而後集,無不得所止矣,止至善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