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洪垣字峻之,号覺山,徽之婺源人。嘉靖壬辰進士。以永康知縣入為禦史,轉溫州知府。閑住歸,凡四十六年而後卒,年近九十。先生為弟子時,族叔熹從學文成歸,而述所得,先生頗緻疑與精一博約之說不似。其後執贽甘泉,甘泉曰:“是可傳吾釣台風月者。”丁未秋,偕同邑方瓘卒業東廣,甘泉建二妙樓居之。庚申,甘泉約遊武夷,先生至南安,聞甘泉訃,走其家哭之,越兩月而歸。先生謂體認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蓋以救師門随處之失,故其工夫全在幾上用。幾有可見,未幾則無見也,以幾為有無接續之交,此即不睹不聞為未動念時,獨為初動念時之舊說也。不知周子之所為幾者,動而未形有無之間,以其湛然無物,故謂之無;以其炯然不昧,故謂之有。是以有無合言,不以有無分言也。若自無而至有,則仍是離根之體認矣。先生調停王、湛二家之學,以随處體認,恐求理於善惡是非之端,未免倚之於顯,是矣。以緻良知似倚于微,知以知此理;以無心之知為真知,不原先天,不順帝則,緻此空知何用?夫知主無心,所謂不學不慮,天載也,帝則也,以此知為不足恃,将必求之學慮,失卻道心之微,則倚之于顯者,可謂得矣。得無自相矛盾乎?
方瓘字時素,号明谷。初從甘泉於南都,甘泉即令其為諸生向導。甘泉北上及歸家,皆從之而往。以學為急,遂不複仕。
理學聞言
學者,覺也。夷、惠謂之心安則可,謂之悅則不可。蓋悅重知不重行,知通乎行,故悅行亦悅也;行局乎知,則雖知亦未免為障耳。白沙之見端倪,於悅近之。
父母,根也。根孝弟,是不離根發生處,故生生之謂仁,舍此便是無根之學。仁義禮樂,何實之有!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非成君子之名也,古人名即是實。仁是體,名是事,安仁利仁是體,處約處樂是事。
萬殊一本是理,理一分殊是功,分殊即在理一中。有感應,無分合,内外兼該,是貫處,蓋一則内外兼該也。若雲以一理貫萬事,是二之矣。
“忠是體,恕是用否?”曰:“不分體用,皆於感應上見之。體則無可言。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其恕乎!行之即忠也。”
天道無名,而忠恕有路,故曰“違道不遠”。然於命脈則一爾。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心一也,在居處為恭,在執事為敬,在與人為忠。日用即此三者,中間更無空閑間斷,便得仁體流通。
下學上達,至淡至簡,豈人所可與知?惟自知之,惟天知之。天知即於自知中見之。天人二途,中間更無别路去。人所以還天,人所不知者,即天知也。
行不貫徹,恐於事上着了腳,故有礙。子張問行,子貢問行,夫子惟告以忠信與忠恕。忠恕流通,即自無礙腳處。
設無此身,何意之有?為其有身也,故人己形而好惡之意起焉,是己與人流通之關鍵也。通則格,不通則不格,通則格乎天地,不通則否塞消亡。知者,察好惡而開意之金鑰也,知則覺而軀殼亡矣,故意有善惡,知則惟有善而無惡。“知善知惡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何?”曰:“知善知惡,真知也。即真知一路緻之以通格乎物,若添為善去惡二字,似又加一轉身,緻與格二矣!”
慎獨誠意,皆喜怒哀樂上消磨,不落虛見。
戒慎不睹不聞,須從大志願上,未接物而本體自在,已接物而本體自如,不涉覩聞,乃戒慎也。
戒懼不睹不聞,猛然一爐真火,自然點雪不容。
喜怒皆天性流行,少離體便是遷,便是出位。遷對止而言,觀於未發之中,不但是怒時忘怒觀理。
從人欲上起念,便踏危機。從天理上起念,便踏安機。機動之初,自以為細微,可以僥倖無事,故忽忽為之,遂至於不可止,不知害已在其中。智者即觀理欲於毫芒,而利害不與。利害展轉,則昏塞愈甚。
言顧行,行顧言,顧不在言行,而在體認天理,一顧俱得。
經綸大經,其大不在功業,而在此心。心無私,則日用細微皆大經也。
無惡於志,譬如日月着不得纖翳,故能無聲無臭。
志在幾先,工夫則於幾時,原非起念。
不動而敬,不言而信,本體全功,不分動靜。
孟子不動心,在集義有事上。告子不動心,在不動心上。不得勿求,是欲效廓然而實私也,歸之内焉耳矣。彼長我長,彼白我白,是欲效順應而實逆也,成之外焉耳矣。是内便非外,不得勿求,便彼長彼白,一病也。
勿求於氣,是持志,而志與氣二,故曰志一則動氣,氣動即心動矣。孟子之養氣,是志至,而志與氣一,故曰持其志,毋暴其氣,氣安即心安矣。蓋心志皆氣之所萃,故不動氣者,是不動心之要訣也。
不得勿求,似不動心,而實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實外物。
志氣一舟也,志至氣次,是有舵之舟。運用伸縮,隻見舟,不見有舵,氣一動,志斯無舵矣。志一動,氣執舵而用之者,非其人也。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於天地絪縕時觀之,無理氣分合處。
孔、孟言敬,言集義,言精一博約,皆是渾流片段工夫,不是逐事逐時照管。有時事者,感應耳,常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