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蔡清字介夫,号虛齋,福之晉江人。孱脆骨立,而警悟絕人,總發盡屈其師。裹糧數百裡,從三山林玭學《易》,得其肯綮。成化丁酉鄉書第一。又三年,登進士第。授禮部主事。王端毅為冢宰,改吏部。丁母憂。服除,還吏部,轉南京文選司郎中,以終養歸。起為江西提學副使,為甯庶人所不喜,終不肯輕屈,疏乞緻仕。逆瑾亂政,仿蔡京召龜山故事,起南京祭酒,而先生已卒,正德三年十二月也。年五十六。
先生平生精力,盡用之《易》、《四書蒙引》,蠶絲牛毛,不足喻其細也。蓋從訓诂而窺見大體。其言曰:“反覆體驗,止是虛而已。蓋居常一念及靜字,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唯念個虛字,則自覺安,便目前縱有許多勞擾,而裡面條路元自分明,無用多費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觀于此言,知不為訓诂支離所域矣。其《易》說不與本義同者,如蔔筮不專在龜筮,取蔔相筮占決疑為徵。又辯七占古法,皆佳論也。羅整菴曰:“蔡介夫《中庸蒙引》論鬼神數段極精;其一生做窮理工夫,且能力行所學,蓋儒林中之傑出者。”先生極重白沙,而以新學小生自處,讀其終養疏,謂“鈔讀之餘,揭蓬一視,惟北有鬥,其光爛然,可仰而不可近也。”其敬信可謂至矣。而論象山,則猶謂“未免偏安之業”。恐亦未能真知白沙也。傳其學者,有同邑陳琛、同安林希元。其釋經書,至今人奉之如金科玉律,此猶無與於學問之事者也。
語要
四肢百體,身之膚殼也,愚惡者所均有也。心術言行,身之精也,思齊賢者所緻力也。于此而不緻其力焉,是無身也,所存者膚殼焉而已矣。多言何為?
人之真,常見于飲食言語之末,因仍造次之間,故君子慎獨,除邪之根也,不然畢露矣。
虛而一盡矣。
最要靜,愈靜愈靈。
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氣運於内而不洩耳,故仁者靜而壽。天下事斷,非浮躁者所能完也。
分陰不惜,學力不充,當事臨疑,口耳無所歸,手足無所措。前輩雲:臯、夔、稷、契何書可讀?蓋此數公者,雖未嘗讀書,亦未嘗不窮理也。窮理力行以緻用,學之為道,何以加此?吾嘗見有胸富萬卷,筆下如流,而實於其身不得幾字受用者,則學其可不擇術哉!使臯、契生今世,吾知其自不能已於讀書,但讀之得其術耳。
每讀書時,辄有欲取而用之之心,則亦何必多為也?然既有是心,則又自不容不多矣。
天地人物,杷柄皆在靜上。
心當靜極天機見,氣到完時鬼力随。
凡能為百姓立久大之利者,類非作色於旦夕者所能也。
靜之一字,更須於動中驗之,動而不失其靜,乃為得力,反覆體驗,又止是虛而已。蓋居嘗一念及靜字,猶覺有待於掃去煩嚣之意,唯念個虛字,則自覺便安。目前縱有許多勞擾,而裡面條路元自分明,無用多費力,而亦自不至懈惰也。且靜亦須虛,方是靜本色,不然形靜而心骛於外,或入於禅者何限?
人心本是萬裡之府,惟虛則無障礙,學問工夫,大抵隻是要去其障礙而已。此言吾未能盡行之,但彷彿似有一二時襲得此光景者,或非意之來,應之若頗閑暇,至寤寐之際,亦覺有甜趣,故吾妄意虛之一字,就是聖賢成終成始之道。
某今乞終養者,心有所不安也。凡心之所不安,便是天理之所不許,不若聽命于理,圖得心安之為利也。
昔人所謂樂志雲者,疑亦文過之辭耳。愚意但自身處置得是,即是為親也。
來書以有道二字相稱,為之駭懼,或有誤以此二字加某者,雖其人甚的,某謝書亦不敢以此複之。先正嘗謂“願士大夫有此名節,不願士大夫立此門戶。”今褒名飾字以相重,便是标門标戶矣。
心固主思,然思太迫促,亦反為逆其心。天之本然,而不免迷墜瞀亂於眼前矣。
天下未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未有無祖宗父母之人。人身不能頃刻而離乎祖宗父母,人心不可頃刻而忘乎祖宗父母。心而忘乎祖宗父母,是木之斷其根,水之絕其源者也,縱不旦夕死滅,亦禽獸中之頑賊者矣。天下未有忘祖宗父母而能趨生路者也,未有不忘祖宗父母,而肯置其身不善者也。
宋理學大明,至朱子與陸子,俱祖孔、孟,而其門戶乃不盡同。先生之學,則出自慈湖,而宗陸氏者也。其議論有曰:“毫分縷析較便宜,若個便宜總不知,總是自家家裡事,十分明白十分疑。”此先生之學也,正所謂德性工夫居多者也。其論詩曰:“詩成正是不因題,看取風人發興時,語到口頭無可奈,未須搜擾苦吟詩。”則先生之詩,可知其高矣。其論文曰:“不為世态酣濡,不受古人繩束,卷舒出沒如朝霏暮雲,始筆下有自然風味。”則先生之文,可知其高矣。蓋其在萬山中玩心,高明有日,是以其言論概以《六經》為吾心註腳,每有引而不發之意,軒然霄漢之上,俯視萬有,無一足嬰其懷者,此可見陸學未盡符于大中至正之矩。使當日得究其用,恐于開物成務之實,終必有疏處。苟其疏也,則其所自受用,亦恐其不覺而近於佛、老。噫!千聖相傳家法,類皆自博至約,而一敬以成其終始。陸學固不可謂不主敬者,而稍墜于徑約。既失之徑約,則其心宜不周於細微,而其弊容可遏乎?自古高明之士,往往有此。在孔門,則曾點之徒是已。集中屢屢以夫子“欲無言”為說,因子貢之多言,愚以為安知非發於子貢“多學而識之”之後,學将有得之日乎?故嘗謂自其次緻曲以下,無仰鑽瞻忽之勞,則卓爾之見,或非真無,随事精察力行之功,則一貫之命,必不泛及。夫道也者,平平正正,使高明者不得以獨骛,其下者可以企及,然後為中庸,而可以主張乎皇極,讵容一毫有我于其間哉?此正統所以獨歸朱子,而陸氏所就,猶未免為偏安之業也。(《讀蜀阜存槁私記》)
&nbs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