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孫溫畫《紅樓夢》評析
作家出版社2004年9月精印出版了清代孫溫所繪的《紅樓夢》套畫,書名定為《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這是一冊非常有審美價值的畫冊。
據收藏此畫的旅順博物館現館長劉廣堂先生根據畫上題署考出,孫溫是豐潤人,字潤齋,号浭陽居士,其齋号為白雲山館、沁香吟館,生于嘉慶二十三年,即1818年,經曆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等好幾個朝代,卒年不詳,也許他一直到宣統被迫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以後才謝世。他畫這套畫,大約在同治六年(1867年)就開始醞釀、着手,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才大體竣工,前後有三十六年之久,而其中大多數畫幅完成于1884年至1891年這七年之間,也就是說,這位畫師差不多從五十歲起一直到八十五歲,似乎把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到了套畫的創作中,比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删五次”創作《紅樓夢》耗費的心血還多三四倍。
周汝昌先生為此次出版的畫冊題詩238首,在《題畫詩後記》中,他扼要地發表了幾點我以為是非常重要的看法,一是指出像這樣篇幅浩蕩、尺幅闊大、精心彩繪的《紅樓夢》套畫,是以往改琦等的單線勾勒、作為坊間出書的“繡像”那樣的《紅樓夢》畫所難望項背的;二是往時豐潤多畫坊,畫師高手輩出,其中丁、曹、鄭、葉四氏最為著名;三是孫溫雖目前還找不到相關資料,但當年曹雪芹的祖輩曹铨在豐潤創繪素齋畫坊,後從豐潤遷往關外鐵嶺,孫溫的字、号都說明他是豐潤當地人(浭陽是豐潤别稱),他的齋名白雲山館,顯然是取意于豐潤白雲嶺,那裡恰是曹氏上世釀酒作坊所在,而又把其齋名叫作沁香吟館,“沁香”顯然由《紅樓夢》裡“沁芳”演化而成,蛛絲馬迹,表明孫溫與曹氏有密切關系,或為至親,或為世誼,殊可注意;四是細觀這套圖畫,可以發現雖然是依據“程甲本”的一百二十回情節來畫,但孫溫畫到八十回後便興味減退,除了少數幾幅,後四十回都是另一位孫姓畫師,名允谟、字小洲的手筆,那時還沒有論家指出後四十回非曹雪芹手筆而系高鹗所續,他怎麼會産生那樣的感覺?五是指出孫溫的畫風有宮廷畫的趣味,而曹雪芹伯祖曹宣(後改名曹荃)正是康熙南巡圖的監畫官,令人有有薪火相傳的聯想;六是指出孫溫絕非刻闆地“繡像”,而是根據自己對文字的理解與情感,某一回可畫作兩幅甚至更多,又常将某兩回并為一幅處理,一幅畫内又可以有多個相關相接的“景點”讓觀者有“進展”、“過程”之感;七是一百零三回至一百零八回涉及抄家、敗落、複職等内容不畫,發人深思;八是畫甯國府兩見“叢綠堂”,此名不見于現存的《紅樓夢》文字,畫家是否另有所本?
孫溫套畫的印本面世,使一般讀者也得以欣賞到,作家出版社實在是做了一件好事。孫溫作畫的那些年代,似乎還沒有“連環畫”這樣的品種稱謂,但在同一幅或一套畫裡,連續性地畫出一個或多個人物的活動,構成環環相聯的情節演進效果,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是古已有之,無名畫家在敦煌壁畫裡,以及五代南唐顧闳中的《韓熙載夜宴圖》,都是例子。孫溫套畫的連環效果不僅體現在各幅之間,也往往體現于一幅之中,而且構圖非常講究,各環之間用牆垣、隔扇、屏風、樹木、闆橋、山石等自然切割,每個“鏡頭”都努力體現出動感,比如第二回畫“葫蘆廟失火燒甄家、士隐聽歌遇跛足道、大丫環買線得奇緣”三個雖然連續卻反差很大的情節,孫溫就處理得極妙,畫面不僅沒有生硬堆砌之感,而且生動疏朗,絕對超出了一般“繡像”畫那種“看圖識字”的窠臼,是非常出色的美術作品。細賞這本畫冊,可以進一步熟悉《紅樓夢》的情節,體味那悲歡離合的韻味,獲得視覺上愉悅與心靈上的洇潤,這本畫冊的出版無疑為《紅樓夢》的進一步弘揚與普及提供了新的助力。
但是我現在想強調的是。孫溫的這個套畫也确實具有學術研究的價值。
據劉廣堂先生介紹,孫溫的套畫為推蓬裝,共24冊,其中一冊空白,其餘23冊各有畫面10開,總計230開,絹本,畫心縱43.3厘米,橫76.5厘米,淺藍色花绫鑲邊,米黃色灑金絹包木闆封面,畫冊無題簽、無題跋,1959年7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撥交旅順博物館收藏,此前的流傳經過不詳。孫溫自己并沒有稱所繪為《全本紅樓夢》,作家出版社現在以此作為書名,似欠考慮。首先,在全套畫無題名的情況下,卻在第一冊首開上粘有一張簽條,上面楷書寫明是“石頭記大觀園全景”,可見孫溫雖然依據是程高本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作畫,但他更甯願把此書稱作《石頭記》。作家出版社的這個印本如果名為《孫溫·石頭記套畫》可能更合适一些。
孫溫為什麼要強調《石頭記》這個書名?在他開始作這套畫的時候,《紅樓夢》、《金玉緣》的叫法甚嚣塵上,甲戌本、庚辰本等《石頭記》古本還沒有被公諸社會呢。這就值得探究。
另外,這套畫雖然有230幅之巨,但明明白白地缺少後四十回中的六回,并不全,無論後四十回是原作還是續作,這樣一套畫都不好叫作《全本紅樓夢》。劉廣堂先生介紹,所缺少的六回10開是一本空白畫冊,其規格形式、裝裱材料以及每冊所含開數等均與另外23冊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畫心”非絹本,而是采用與絹本“畫心”顔色相近的空白紙來替代。他認為“缺失的10開畫面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沒有畫,二是畫了後來又因故缺失了”,他的判斷是“後者的可能性更大”。而我經過推敲,卻與周汝昌先生的看法相同,那就是作者故意不畫。從這套畫保存的完好度上看,不像是屢經轉手,畫上除了畫家本人的簽名或印章,并無任何顯示出他人鑒賞、收藏或轉讓、出售的痕迹,試想,如果有人在欣賞了這套圖畫後打算貪污或偷盜掉其中一冊,他怎麼會那麼多美麗溫馨的畫面都不要,專去要那“錦衣軍查抄甯國府”一類的敗喪畫面呢?退一萬步說,他偏就是那麼樣地有怪癖,想單要那一冊,那他徹底拿走就是,又何必單把絹畫揭下,換上白紙,并且星渣痕迹不露呢?很顯然,是作畫者不忍去畫那樣一些場景,他對畫那幾回的内容,存在心理障礙。
這就更值得探究了。這孫溫究竟是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