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詩詞格律與古代文化常識四聲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着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

        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着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并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隻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出p音,而隻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别(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緻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劄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秃足卒局角駁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诘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疊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渎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辄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牍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谪疊塌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黩嚼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别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隻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别,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隻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