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6.捉影和繪影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詩詞,讀,講解,欣賞,以至于深追到境之理,與作相比,終歸是口頭禅;到自己拿起筆,把自己的情意譜入平平仄仄平的時候,才是動了真格的。念“滿城風雨近重陽”,“今宵酒醒何處”,知道好,擊節,甚至也眼中含淚,不容易,但終歸不像把自己的情意也寫成使人擊節甚至落淚的名句那樣難。詩詞是情意的定型化。情意,無形無聲,而且常常迷離恍惚,想存留或傳與别人,就要用語言文字使它定型,就是使它有形,有聲,成為清清楚楚。這有如使煙霧化為石塊,是大變。如何能化,化成什麼樣子,都蘊含着不少困難和問題。不能化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有技術力量,如舊時代大量的紅粉佳人,也有春恨秋愁,也有不少淚,可是不識字,自然也就不能寫。另一種是有技術力量,即通文的,或範圍再縮小,并想哼平平仄仄平的,常常,至少是有時,情動于中,想形于言,可是苦于靈機不動,用力搜索詩句詞句而遲遲不來。來與不來中有淺深兩個方面的問題,淺是如何變成語言文字,深是如何變成“如意的”語言文字。後一個問題,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借用禅宗和尚的話,是不可說,要靠多參,頓悟,也就隻好不說。可以說說的是有了情意,如何變成語言文字。

        情意在先,它來于有所欲,尤其欲而不得。《中庸》開頭說“率性之謂道”,緊跟着又說一句“修道之謂教”,就是因為率性,心有所想,身有所行,未必都能不喪德,不違法。就心說,考察實際,甚至可以說,是常常不合道德準則的。所以不是任何情意都可以譜入詩詞。這裡單說可以譜入的,有性質和程度的差别:如“感時花濺淚”和“漫卷詩書喜欲狂”是性質的差别;“向晚意不适”和“一寸相思一寸灰”是程度的差别。兩種差别相乘,情意就成為無限之多。多,有的容易寫,有的難寫。寫,有各種辦法。可以直接寫,也可以間接寫。直接,可以大聲疾呼,也可以輕描淡寫;間接,可以寫外界之景,也可以寫他人之事(包括詠史)。這些當然也有難易問題。難,譬如孟嘗君過關,要有偷巧之法才能闖過去。這法,說句玩笑話,是把情意變為詩詞的戲法。情意在心中動蕩,如影,要用法把它“捉”住;還有時候,捉的結果,像是形既不定,量又不夠,而仍想寫,就隻好加一些甚至不很少的“繪”。以下談法,就情意說,主要是談怎樣捉和怎樣繪。還要說說捉,我的體會,也有淺深兩種。情意的性質是“山在虛無缥缈間”,它有實的一面,是“山在”,還有虛的一面,是“虛無缥缈間”。因為虛無缥缈,而要使之變成詩詞,所以要捉。如何捉?初步,也隻能在心裡捉。感受,加碼,做不到;能做的隻是知解方面的,即辨認它,重視它,希望它:一,走得慢一些,二,有一定的方向,即容易走入詩詞。這辨認,這重視,這希望,是淺的捉。深是用語言文字捉,即真走入詩詞之作。走入,就不會一縱即逝,嚴格說,這才是真的捉住。淺捉,唯心主義,說清楚比較難;本篇說捉,主要是指情意的變成詩詞。情意無限,變成詩詞,偷巧之法也無限,隻能舉一點點值得注意的,以期舉一隅而以三隅反。還要先說一下,情意以及作意(法)是無迹的,作品是有迹的,有時候,由有迹推求無迹,情意容易(也未必準),作意很難,不得已,隻好不避自薦之嫌,舉一些自己胡謅的。

        情意的動力與生俱來,而動,一般要由什麼引起。這什麼,我們可以稱為來由。來由有大小、強弱、明暗的分别。大、強且明的,比喻頭之上有辮子,頭之旁有耳朵,想抓就容易抓住;反之,就會像鏡中之影,水中之月,看似實有且清晰,可是真去抓,卻一溜煙跑了。由大、強且明的說起。這是身所經曆且感受明顯的外界的一切。因為是一切,内容就無限之多。可以由兩端舉一些例。如所經曆,可以是亡國之痛,也可以是對鏡忽見二毛的輕微哀傷;所見,可以是巫山之高,三峽之險,也可以是微雨之晴,一葉之落;還可以替古人擔憂,如讀史,博浪沙鐵椎未中,馬嵬坡佳人早亡;等等,凡是足以使平靜之心變為不平靜的都是。這類情意一般較濃,較清晰,而且借用成語魂不附體的說法,可以說是有體可附。有附着之體,抓住就容易,變為語言文字也容易,因為無妨就用那個體。有不少詩詞之作就是這樣成篇的。如杜甫《北征》,李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是寫經曆之事。如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将軍畫馬圖》,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是寫所見之景。如孟浩然《與諸子登岘山》,蘇轼《蝶戀花》(“燈火錢塘三五夜”),是寫遊宴。如白居易《長恨歌》,蘇轼《念奴嬌》(“大江東去”),是詠史或懷古。如杜甫《戲為六絕句》,姜夔《齊天樂》(“庾郎先自吟愁賦”),是論或詠某事物。如元稹《遣悲懷》,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是寫懷念或惜别。如杜甫《贈衛八處士》,蘇轼《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是題贈。其他種種可以類推。這類作品的情意,就其在心内動蕩而言,也是影,隻是因為有明顯的附着之體,就比較容易捉住,也就比較容易變成語言文字。

        但是這變不是蒸氣變成水的變,而是孫悟空七十二變的變。這是說,情意之變成詩詞,有可塑性,即表現為可此可彼的選擇。此和彼可以距離大,如同一個情意,壯烈激昂的,既可以寫成一首七律,又可以寫成一首《賀新郎》;溫和委婉的,既可以寫成一首五律,又可以寫成一首《蝶戀花》。還可以距離小,如決定譜入《蝶戀花》,起句既可以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又可以是“幾日行雲何處去”。所以所謂容易捉住,容易變成語言文字,是比較而言;影終歸是影,縱使一捉即得,也總要費些力。

        這樣說,情意,有确定而明顯的來由的,有體可附,可是附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七十二變,所以變成詩詞,也不能易如反掌。至于那些沒有來由或來由不怎麼确定明顯的,如标題為“偶成”、“有感”、“無題”以及陶淵明《閑情賦》所寫,想捉住,變成詩詞,就會難上加難。但俗語有雲,虱子多不咬,帳多不愁,難也會轉化。這化也是由七十二變來,因為多變可以表現為不利和利兩個方面:多中擇一,難定,是不利的一面;惟其因為難定,就無妨抓個秃子當和尚,是利的一面。為了什麼什麼效益,我們當然要利用那利的一面。辦法是,徑直說,表現某種情意,既然可用的語句不隻一種,或說相當多,就無妨翻騰腦海中的家底,找,碰,其結果,找到或碰到一個合用的(雖然未必是最好的),機會就不會很少。

        要重視抓個秃子當和尚的妙法。這有心理的先決條件,是看嚴重為輕松,用古話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其意若曰,這有什麼了不起?有情意,确認一下,甚至修補修補,然後從語言文字的堆裡找出一些,像到商店買衣服一樣,拿幾件試試,覺得哪一件合适,交款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