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禅解】
“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以德”者,以一心三觀,觀于一境三谛,知是性具三德也。三德秘藏,萬法之宗;不動道場,萬法同會。故譬之以北辰之居所。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禅解】
此指示一經宗要,令人随文人觀,即聞、即思、即修也。若知《詩》之宗要,則知千經萬論,亦同此宗要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禅解】
五霸雖駕言于德、禮,總隻政、刑;帝王雖亦似用政、刑,無非德、禮。蓋德、禮,從格物誠意中來,孟子所謂“集義所生”;政、刑,從賢智安排出來;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禅解】
隻一“學”字到底,學者,覺也。
念念背塵合覺,謂之“志”;覺不被迷情所動,謂之“立”;覺能破微細疑網,謂之“不惑”;覺能透真妄關頭,謂之“知天命”;覺六根皆如來藏,謂之“耳順”;覺六識皆如來藏,謂之“從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須至八十、九十,始可幾之,故雲:“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此孔子之真語實語,若作謙詞解釋,冤卻大聖一生苦心。
返聞聞自性,初須入流亡所,名之為“逆”,逆極而順,故名“耳順”,即聞所聞盡,分得耳門圓照三昧也。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禅解】
克己複禮,方能以禮事親,違禮,即非孝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禅解】
此等點示,能令有人心者痛哭。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禅解】
以犬馬養,但養口體,能養志者,乃名為“敬”。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為孝乎?”】
【禅解】
根于心而生于色,孝在心,而不獨在事也。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禅解】
“私”者,人所不見之地,即“慎獨”“獨”。字。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語言動靜之際,窺見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退”非顔子辭退,乃孔子退而求之于接見問答之表耳。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禅解】
己之“所以”、“所由”、“所安”,千停百當,則人之所以、所由、所安,不難視觀察矣。故君子但求諸己,如磨鏡然。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