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梁三平拿下自己頭上的帽子,在樹蔭下輕輕的扇動着。此時的他站在茶園的最高處,望着成片成片的茶園,心裡估算着這裡的産量情況。
龍井村有個老龍井禦茶園,此地便是龍井茶源地和核心茶區。老龍井禦茶園座落在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背靠天門山,左傍棋盤,右倚獅峰,如母子相擁,三山環抱着這老龍井禦茶園,即使不懂堪輿也可以感覺出此處當屬寶地也!
梁三平現在就在這寶地上,望着這片茶園。在思考着如何把龍井茶做大。這桌茶園是浙省直機關管理的對外專業接待點,不僅是茶考究泡茶用水也很考究。
這裡泡茶所用之水來自于龍井茶的源頭——老龍井。老龍井舊名龍泓,又名龍泉,其名始于三國東吳,乃是與虎跑、玉泉齊名并譽為“天下第三泉”。
其泉水系溶岩裂隙泉,礦物質含量很高,泉水崖壁所書的“老龍井”卻是是宋代著名文人蘇東坡親筆,曆史淵源深厚可見一斑。
老龍井禦茶園内,更可見乾隆皇帝禦筆親題“十八棵”禦茶。此十八棵禦茶,便是這裡最為名貴的部分,平時皆有專人看管侍奉。
先有泉有龍,随後有龍有井,繼而有井有村。龍井村名由此演變得來。在龍井上村的六角井︾£邊,現在依然可以看到井邊有塊古老的石碑。碑文上刻錄:
“清井記:井以龍名,名村龍井,毓秀鐘靈。合村嚴禁:内井特,取水飲食清香。外井專洗衣服,不許犁耙、芋頭、腥臭雜物入井堀污穢,不得挖取井石。如有悖犯,罰油香各五斤,決不寬恕。”其落款立碑時間為乾隆四十九年孟冬吉日。
“這處茶,可以說是我們浙省最好的茶園了。”郭文君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氣,道:“這裡也是龍井茶的祖地,最早辯才法師便是在此種下了第一批龍井茶……”
梁三平點了點頭。這個事情他是知道的。他昨天已經從史料上看到過了。辯才法師,乃北宋時期高僧。俗姓徐,名無象,法名元淨。十歲時,父母親就把徐無象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為僧,師從同縣僧人法雨禅師。
十六歲時落,受具足戒。十八歲那年,遊方問法離開西菩寺,來到杭州上天竺寺。師從慈雲法師,學習天台教義。慈雲圓寂後,又師從明智韶師,學《摩诃止觀》。
後來,杭州知州秦溱邀請他前去住持大悲寶閣院,前後又長達十年之久。杭州知州沈遘以上天竺寺住持智月法師之邀,聘請辯才入山住持,并上請朝廷。以教易禅,朝廷恩準。賜改寺名為“靈感觀音院”。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辯才結交了一大批當時的文人墨客。在士林之中,辯才很是有名望。辯才法師與當時名士蘇轼相交甚笃,與曾得太祖稱贊之名臣胡則亦有相交。
而龍井茶,便是這位高僧在辭主持歸隐龍井後種下的。這也是曆史上記載的第一批獲稱“龍井”的茶。在此之前,雖然茶經對龍井茶所有記載但隻是言道“錢塘天竺靈隐二寺産茶”。
但卻并沒有直接提到“龍井茶”。龍井茶真正大放異彩。是在明清時期。特别是在清朝,乾隆下江南并親筆題“十八顆”禦茶後,龍井茶才真正的興盛起來。
“三平,怎麼樣?!這個茶園不錯吧?!”卻見郭文君笑呵呵的對着梁三平道:“這處茶園,我們浙省這邊一直都有專人照看。從來沒有斷過……”
梁三平聞言點了點頭。心中不由得感慨。這就是曆史底蘊啊,哪怕是經曆了這麼多年這裡依然保護的很好。甚至當時立下的石碑,現在都完好無損。
這便是傳承和底蘊啊,梁三平心裡在感慨。浙省後來在農業方面,展的比很多省份強這不是沒有緣由的。雖然浙省也有走過一些歪路,但總體展而言比很多省份要強。
耕地面積多、自古的漁米之鄉這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們在經濟作物方面的用心用力。龍井茶,這幾乎已經被經營成了國内頂級茶葉的代名詞了。
而另一項,則是幾乎全國聞名的金華火腿!中國的“南北二腿”聞名中外,南腿為滇南所産的火腿,北腿即指産自浙省所産的金華火腿,兩者同樣出色。
上等金華火腿皮色黃亮、形似琵琶、肉色紅潤、爪小骨細、香氣濃郁、營養豐富、鮮美可口,素以色、香、味、形“四絕”聞名于世,在國際上享有聲譽。金華火腿是鹽腌過後,再風幹、酵的豬腿,原産于浙江金華,早在宋朝時期便已經被列為貢品。
而在香江、澳門及夷洲地區,金華火腿也有着自己極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在整個華人圈中金華火腿都是極為著名的一道浙省特色。
在這兩項上,梁三平認為可以做的文章不少。的确,這兩項可以給浙省帶來不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