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80年代,真是一個做生意的好時代,除了政策上還稍顯的有些僵化,但隻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又能吃苦耐勞,基本上都賺了大錢的。
這兩天王大山沒什麼事情,于是就叫着李援朝去了許建國的小院。
兩人到的時候,許建國正忙着收山貨,見兩人來了,隻是招呼了一聲就繼續忙碌。
現在基本上是一周往京城運三趟山貨,主要還是以蘑菇、木耳、黃花菜和臘肉為主。每周運送過去的貨物剛好勉強夠京城售賣。
不是王大山不想多運,但大白山到京城的火車,一周隻有三趟。
為了能多運一點貨物,李援朝和許建國都把運費翻倍了,才把每次2000多斤的貨物增加到3000多斤。
但沒辦法,這時候能多運一點就多掙不少。
京城的生意基本穩定,10個攤位每天平均能賣2000多斤的山貨,讓王大山淨賺5000塊錢左右。李援朝、許建國和李紅軍三人,每天也能賺200多塊,大夥都十分的滿意。
李援朝每次運貨的時候都會下山幫助許建國送貨,平常就在山上照顧那些野牲口,閑下來再種點菜。
這次回來,李援朝提議,反正租的地已經批下來了,趁現在天還沒冷下來,蓋個暖棚,冬天也能種菜了。
王大山覺得這個提議非常的好,今天除了要看看許建國收貨的情況,也想去一趟縣裡,找找有沒有蓋暖棚的材料。
劉主任已經從公社供銷社到縣供銷社擔任副主任了,以王大山跟他的交情,弄一些施工材料應該不難。
自從王大山跟劉主任認識,王大山在供銷社買東西就沒用過票。
這裡面除了有他和劉主任的交情,更多的還是因為到了1980年,随着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生産力的發展,商品不但種類越來越多,就連數量也能逐漸的滿足人民群衆的需求。
到了1980年,很多地方,尤其是東北這樣的重工業基地,購買自行車縫紉機這樣的日常用品已經不需要工業券了。但像購買電視機收音機和手表這類物品,還需要工業券。因為這些東西的科技含量相對較高。
還有布票,就拿的确良來舉例。
1972年,國家在遼甯建設首家大型化纖工廠“遼化”,實現“的确良”國産化。到了1978年12月份,位于上海金山的石化工廠建成了滌綸聚酯車間,從此,的确良開始敞開了供應中國的家庭。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好多地方的人們發現,買布竟然不需要用票了。因為供應量的增加,工業券的地位大不如前,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慢慢的不需要工業券了。
到了1980年,袁隆平雖然終于研制出了雜交水稻的制種,但此時卻還沒有大規模的種植,糧食産量并沒有得到質的飛躍,糧票的作用依然無可取代。
除此之外,這個古老的國家,已經憑借着曆史的慣性,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前進。
這就是改革開放和解放生産力所帶來的好處。
下午王大山和李援朝去了縣裡的供銷社。
&n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