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大明建國以來,言論就相對自由,客觀上來講,由于香港的存在,大明無法封鎖所有的自由輿論,無法做到日本那樣的嚴格新聞管制,主觀上來講,朱敬倫認為,輿論的引導和批評,有助于老百姓的現代性啟蒙和釋放社會矛盾壓力。
你讓人說話總比不讓人說話的怨言要小的多。
而且這些年朱敬倫通過巧妙的周旋,始終讓政府處在中立位置,并沒有成為輿論批判的重點。
大明的輿論其實很有意思,最先開始辦報的是一批新派人物,他們掌握了十多年的媒體話語權,後來傳統士大夫也開始介入創辦報紙,尤其是教育改革期間,新派對鄉村士大夫進行了密集的文化壟斷批判之後,士大夫階層開始主動辦報,跟新派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大論戰。
他們圍繞了大量思想和意識問題進行了長期的論戰,主要集中在西化和變革上。
一批新派報紙已經開始了全面西化的鼓吹,而老派報紙則強調中國道德文化的優越。
兩派誰也說不了誰,比較折衷的态度,還是滿清洋務派那一套。
就是不能動傳統思想的内核,可以在技術方面進行引進。
就如沈葆桢說的:“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
士大夫極力反對改變中國人的思想,你連中國人的性情都變了,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嗎,中國還是中國嗎。
在這些大論戰中,政府始終保持沉默,很好的将自己孤立于輿論的漩渦之外。
這跟日本截然不同,日本新聞管制很嚴格,但是私下的各種傳單去十分流行。
而且日本民間從一開始就有一種****的呼聲,民間有福澤谕吉這樣的人物鼓吹,官方有大隈重信這樣的大臣推動,民間各種改革派要求模仿英國進行立憲、制定議會的人物到處演講,很受日本學生的歡迎。
日本之所以從開國就出現了要求西化的聲音,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輕視,受到傳統束縛比較輕,所謂船小好調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明治維新一開始,就打到了一批高層精英,之後政治鬥争又清洗了一批政治人物。這些人進入民間之後,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反對力量的骨幹,西化不過是他們争取政治權利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大明沒有經曆過激烈的權力鬥争,朱敬倫執政前廣東官場上掌握權力的,是一群外地的文官,這些人在本地沒有形成錯綜複雜的地方勢力,無法擰成一股繩,鄉村士大夫階層雖然保守,但卻缺少高層精英作為主心骨,因此反對力量始終是分散的,對政府形不成威脅。
沒等鄉村士大夫形成反對勢力,大明又已經培養出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他們與新派一起,開始在民間制衡反對派。
而且大明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其實還是借助了傳統勢力對新派勢力的制衡,才得以牢牢掌控權力,推行各種必要的改革。
因為如果真的早早立憲、議會的話,這種權力分散,内部政治傾軋的模式,會讓改革變得遷延日久,甚至出現反複。
借助老派和新派之間的對立,讓他們在報紙上相互争辯,釋放社會壓力,讓知識分子從中啟蒙,讓他們自己判斷好壞,政府則以中立的态度,進行了行政、司法、軍事和教育上的大量改革,而始終沒有遇到強力的阻礙。
但這一次政府真的遇到了麻煩。
因為新舊兩派,在對美國戰争這一點上,他們的态度出奇的一緻,那就是反對戰争。
不是他們愛好和平,而是認為這是一場非必要戰争,美國侵犯華人的權益,大明也應該以相通的方式制衡,而不是直接發動戰争。
這主要還是因為幾年前剛打了一場短期内看不到實際利益的戰争,将法國逐出越南,老百姓沒有看到半毛錢好處,期待的賠款也沒有一分,反而購買法國的殖民地還掏了一筆錢,為了越南人傷亡幾十萬大明士兵,盡管赢得了道義上的榮耀,但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看重實利的百姓的胃口了。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