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遷都是早就有的動議了,在統一提上日程的時候,朱敬倫就建議内閣考慮遷都事宜。
原因很簡單,首都定在廣州,距離人口中心太遠,不利于對全國的掌控。
都城呼聲較高的有四個地方,北亰、南京、開封(或洛陽),以及西安,經過幾次讨論之後,河南和陝西都被排除在外,西安太過深入内陸,大家都認為當今時代,世界列國的都城無不在大江大河或者沿海地域,因為交通更為便利,更加方便調運物資,定都在這種地方,可以極大的降低管理成本。河南的開封或者洛陽,也有很多人支持,這裡是古都,交通因為鐵路的原因,也算是樞紐,可鐵路運輸畢竟成本要比水運高的多,維持一個都城的運轉,運輸費用是非常高昂的。所以河南地區也被排除在外。
就剩下北京和南京了,這兩個選擇僵持不下,而且因為當時面對有可能跟俄國爆發的戰争,更多是支持北亰的,這不僅僅是一個天子守國門的名頭問題,首都定在北亰,對于前線作戰的物資調集會帶來極大的便利。但也有人因此而反對,因為過于靠近前線,也意味着都城的不安全,都城失陷,那可不是小事,尤其是在國家剛剛一統,人心浮動的時候,都城失陷這種巨大的沖擊,很可能造成整體闆蕩,尤其俄國人還帶着幫滿清複辟的幌子,是能夠籠絡住一大批人心的。
因此定都北京是有争議的,支持的人很支持,反對的人很反對。
至于南京,支持的人支持,反對的人反對,但都不激烈。
所以北亰、南京僵持不下,于是政府決定做兩手準備,兩個城市同時進行準備。
對北亰的宮殿和官衙進行修繕,增加現代設施,通電話、電報,南京同樣如此,對相關機構進行了重新修繕和裝修,之後對兩地也重點進行了基礎設施建設,鋪設了硬質路面,規劃了市内交通。
最終跟法國、俄國的和解,讓内閣意見統一,綜合考慮還是南京更為合适。
這才選擇了南京作為都城。
南京作為都城的好處是,通過津浦路,往北可通達北京,往南繞道上海有兩條鐵路直通廣州。水路上有長江大動脈,運輸成本極為低廉。
政治上的考慮則是,雖則大陸協定簽訂之後,暫時跟法俄關系大大緩和,但長江流域的政治環境卻十分複雜,德國進入這一區域,與英國開始極力競争,大明遷都這裡,會将大明的政治力量向這裡傾斜,更能保護這一區域的利益。
于是在經過三年政治整合,中國大陸的政治形态基本完成統一之後,大明政府宣布,遷都南京。
國際上做了各種解讀,基本上都認為中國的力量将向北轉移,而重點将是長江流域,同時不少專家預測,統一的中國人即将要向英國的長江霸權發起挑戰,兩國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将來爆發一場戰争。
這幾年國際形勢的變化,讓這種預測深得人心,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歐洲列強都開始渴望有人能給大英帝國添點堵了。
西方列強擴張殖民地和海外利益的行為,互相之間摩擦不斷,英國的“2C計劃”,法國的“2S計劃”,德國的“條頓非洲計劃”,都希望能将自己的殖民地連為一體,修建貫穿非洲大陸的鐵路,但是互相之間的地盤錯綜複雜,越是擴大領土,沖突就越大。
德國用德屬東非的利益跟英國做了讓步之後,并沒有改善兩國關系,其實隻要德國向外擴張,就一定會迎面裝上一堵“大英帝國牌”的牆壁,隻是他們自己一直看不清楚。
法國在1896年,派上尉馬爾尚率8名軍官和120名非洲士兵到達蘇丹南部尼羅河上遊的法紹達村,在那裡升起法國國旗,表示“有效占領”。英國基切納将軍率軍侵入恩圖曼——喀土穆地區。他得知法軍占領法紹達後便揮軍南下,強令法軍撤走。兩軍對峙,戰争一觸即發。
葡萄牙想将自己在東南非洲和西南非洲的殖民地連為一體,建立一個“粉紅地圖計劃”,結果英國向葡萄牙發了一個通牒,葡萄牙人立刻取消了計劃。
俄國依然是英國封鎖的對象,在各條擴張方向上都能看到英國的影子,現在主要在亞洲地區博弈,俄國占領了新疆之後,英國侵入了西藏,目前都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
所有列強向外擴張的時候,都發現了英國人給他們砌築的高牆,因此漸漸都開始對英國不滿,英國人自稱的光榮孤立,在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