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
那是一個北歐學者,哪國的,叫什麼朱敬倫都記不起來了,甚至可能不止一國,不止一個人跟他說過,那些年北歐人喜歡全世界輸出他們的世界觀,有一大批這樣的學者。
朱敬倫記得有人說,所謂高福利的負效應,其實東亞國家最低。因為他們研究發現,新加坡提高了社會福利,新加坡人沒有變懶,日本人提高了社會福利,日本人也沒有變懶,韓國人如此,台灣人也是如此。
西方學者通過研究一些非洲國家,東南亞的熱帶國家後發現。有的外資公司,為了讓當地人增加工作時間,提高了小時工資收入,但得到的結果讓人不可思議,因為當地人不是增加了工作時間來掙更多的錢,而是減少了工作時間,他們掙夠了生活費之後,就不在工作了,小時工資提升,讓他們可以用更少的時間賺到更多的工作。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歐洲國家中,西班牙、法國等天主教國家的工人,都是傾向于縮減工作時間,而不是增加工作收入。
西方學者從宗教文化上論證這種現象,他們認為西方天主教和新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追求的價值觀不一樣,天主教追求的是閑暇最大化,新教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
跟東方國家進行對比後他們發現,東亞國家在這方面,表現的最好。不管是韓國也好,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都出現了一種現象。那些明顯退休後可以享受豐厚退休金的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去過閑暇時光,而是通過返聘等形勢,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一邊拿着返聘工資,一邊拿着退休金,他們追求的,是極端的利益最大化。至于休息,很多人都說死了有休息的時候。
東亞的特殊文化,并不是以享樂為主,所以這一地區的儲蓄也是全世界最高的。在房地産發展成為産業之前,很少有家庭會負債,有閑錢都存着,也不去追求過分的享受。即便存夠了自己一輩子的花銷,依然存着,給子孫存,給後代存。
這種帶有工作狂性質的文化,當然跟西方不一樣,掌握話語權的新教國家,看不慣那些有錢就花的天主教國家,也看不慣有錢就存的中國人。所以他們一邊批判天主教徒沒有節儉意識,一邊罵中國人是工作機器。
撇開這些世界觀争執,東亞文化是最适合搞福利的文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日本有學者提出一個觀點,他們認為,在西方進行工業革命的時候,東亞地區在進行一種叫做“勤業革命”的社會調整。在人口和資源極不對等的情況下,東亞國家不是像西方那樣向外擴張,而是深挖内部潛力,将勞動力極大的投入到有限的國内資源開發中。也就是将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投入到土地上,讓單位土地增加更大的産出,從而養活西方不可能養活的人口基數。
在這種現實壓力下,東亞文化中開始誕生各種強調勤奮的文化,将“勤勞”上升到了道德高度。
所以即便不工作也可以活下去,可是道德是譴責這種行為的,你一個年輕人不去工作,整天賴在家裡,即便你父母養得起,但也會被人說閑話,當所有人都在說你懶得時候,年輕人也就不敢待在家中了。
這種文化給了朱敬倫堅定的信心,讓他決定推動社會财富再分配,至于高福利後的負效應問題,他決定參考北歐的解決方法。
大概在1970年代以後,吃光了二戰戰争财福利的瑞典等國的高福利政策開始難以為繼,因為太多人開始不願意工作,工人黨政府又不敢降低福利,結果導緻政府債務激增,即便不工作也能拿到相當多的收入,甚至請病假比工作的收入還高的時候,新教文化也不好使。
同樣,中國人即便再追求勤勞,一旦不工作也可以活的很好的時候,也就沒人工作了,他們喜歡儲蓄是因為對未來充滿不确定,一旦國家能保障他們的未來,勤文化也就沒有了。
當福利國家的福利太過優渥,失業補助接近正常薪水,稅收又太高,努力賺的錢都成了稅金,誰還會去工作。沒有人工作,沒有人賺錢繳稅,又如何維持福利。
北歐的辦法是通過教育,不是教育民衆努力工作的道德觀,而是通過各種特殊的職業教育,讓人能在工作中找到快樂,人是需要工作的,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大多數人如果真的不工作的,反而會感到不自在。大家不喜歡工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工作沒有樂趣可言,尤其是工業時代,要求人跟機器一樣工作,更是泯滅人的天性。
北歐通過各種合理的職業培訓,讓每個人都擁有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的技能,如果不喜歡還可以繼續其他職業培訓,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通過這種辦法,用了一代人時間,北歐扭轉了這種情況,他們的女性工作比例都達到了八成之多,比絕大多數國家都高。
&nbs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