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護眼 字體: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唐詩宋詞漫話》
第二百二十九章:迎春
莫春炳,一位紮根于廣西欽州鄉村的智者,以四季變換與鄉土人情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反映鄉村風貌的優美詩歌。他不僅熱衷于文學創作,還精研風水易道,将古老智慧應用于鄉村規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通過微信“位置”搜索“莫大哥”,即可深入了解這位鄉土詩人及其作品,體驗一段心靈之旅,感受鄉村的純真與詩意。莫春炳的作品如同清泉,滋養人心,引導我們在都市喧嚣之餘,重拾内心的平靜與自然的聯系——
《迎春》
莫春炳
寫于癸卯年元宵節
聖神出遊鬧元宵,
鑼鼓喧天樂逍遙。
行人已着春衣早,
東風吹得桃花嬌。
……
賞析
莫春炳的《迎春》一詩創作于癸卯年元宵節,這首詩雖篇幅簡短,卻以精巧的構思、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洋溢着歡樂與生機的迎春畫卷。它巧妙地汲取了唐詩宋詞的藝術養分,在傳承經典的同時,展現出獨特的韻味與魅力。
詩的開篇“聖神出遊鬧元宵”,瞬間将讀者帶入元宵節那熱鬧非凡的節日氛圍之中。“聖神出遊”這一表述,為節日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奇幻的色彩。在傳統的元宵節慶典中,人們常常會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參與者們身着盛裝,扮成各路神仙聖佛,遊走于大街小巷。這種習俗承載着人們對神靈的敬畏與祈福的心願,同時也為節日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此句與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辛詞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元宵之夜都市的繁華盛景,香車寶馬、悠揚的鳳箫聲、流轉的花燈以及舞動的魚龍造型,全方位地展現了節日的熱鬧與奢華。而《迎春》中的這一句,則聚焦于具有傳統特色的“聖神出遊”活動,通過簡潔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畫面,為全詩奠定了歡快愉悅的基調。
“鑼鼓喧天樂逍遙”進一步渲染了節日的歡樂氣氛。鑼鼓聲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向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在元宵節的慶祝活動中,鑼鼓齊鳴,聲音震天動地,仿佛要将人們内心的喜悅盡情釋放。“樂逍遙”三個字則生動地描繪出人們在這歡樂氛圍中的惬意狀态,他們忘卻了平日的煩惱,全身心地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自由自在,逍遙灑脫。這與唐代詩人張祜《正月十五夜燈》中“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内人連袖舞,一時天上着詞聲”所營造的熱鬧場景頗為相似。張祜的詩通過描繪城門大開、燈火通明的景象,以及宮中舞女連袖起舞、歌聲響徹天際的畫面,展現了元宵節的盛大與熱鬧。而《迎春》此句則以鑼鼓聲為切入點,突出了節日的歡快節奏和人們歡樂的心境,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撲面而來的喜慶氛圍。
“行人已着春衣早”一句,視角從熱鬧的節日場景自然地轉換到街頭的行人身上。詩人敏銳地捕捉到行人早早穿上春衣這一細節,這一細節不僅是春天來臨的直觀體現,更蘊含着人們對春天的殷切期盼和迎接春天的喜悅之情。在唐詩中,許多詩人善于通過描寫人們的衣着變化來反映季節的更替,從而傳達出時光流轉的微妙情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雖未直接提及春衣,但“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千古名句,以一個“綠”字生動地描繪出春風吹拂下,江南大地煥然一新的景象,讓讀者深切感受到春天的蓬勃生機。《迎春》中的“行人已着春衣早”同樣如此,它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們因春天的到來而做出的生活變化,從側面烘托出春天的魅力,以及人們對春天的喜愛與歡迎。
詩的結尾“東風吹得桃花嬌”堪稱點睛之筆。“東風”在古詩詞中常常被視為春天的象征,它帶着溫暖與生機,喚醒了沉睡的大地。正如李商隐在《無題》中所寫“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這裡的“東風”雖帶有一絲無奈與哀愁,但依然承載着春天的氣息。而在《迎春》中,“東風”帶來的是桃花嬌豔綻放的美好景象。“桃花嬌”運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桃花以人的嬌
提示您,本章還有下一頁點擊繼續閱讀!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