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謹防五種理财陷阱

時間:2024-08-08 06:52:52


   

在全民理财時代下,像子彈一樣亂飛的投資誘惑背後,可能正潛伏着巨大的陷阱,讓投資者的錢包越投資越縮水。将金融維權進行到底成為投資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你可以不精通,但你不能一無所知。


   

  一、用卡陷阱:激活還是睡眠?都收你;免息還是免費?還蒙你


   

  重慶白領馬小姐3年前礙于人情辦了一張信用卡,由于已經有很多信用卡,她決定暫不激活。去年,馬小姐一家準備出國旅遊,為了方便購物,她激活了這張信用卡,“誰知道不久就收到銀行賬單,讓我支付第一年年費300元。”更讓她郁悶的是,銀行客服提醒說當年馬小姐還需要去補刷5次卡才能免年費,“未激活的信用卡根本不應該收年費,我又沒有獲得任何服務,這是霸王條款。”她憤憤地說。


   

  “免息分期,其實銀行這話隻說了一半。”張小姐最近用信用卡刷了5萬元用于購物,由于經常收到銀行免息分期的宣傳,她為了給自己減輕壓力就申請做成6期分期還款,結果銀行要求她支付手續費1620元。“原來免息根本不代表免費,還要收我的手續費呢,真虧!”張小姐回憶。她在用卡過程中就經常莫名其妙被收費,有一次在境外刷了一筆美元消費,還款時櫃台不能查詢欠款,導緻她少還了1美元,第二個月遭到全額罰息。


   

  權威點評:目前例如工商銀行等部分銀行已經把全額罰息改為欠款部分罰息。而監管部門也在行動,銀監會日前發布《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明令禁止信用卡不當營銷行為,強調信用卡未經持卡人激活,不得扣收任何費用。業内表示,信用卡收費項目應該進行強制性披露,讓持卡人明白消費。理财師提醒,持卡人首先應仔細閱讀所持信用卡手冊,了解信用卡是否允許超限以及收費情況,刷卡消費時留意消費金額,避免超額消費。


   

  二、收費陷阱:增值還是縮水?就扣你


   

  董先生已經不記得自己有多少個賬戶了,公積金、工資卡、代收水電費,甚至有一次購房時還開了3個退稅賬戶,家裡的睡眠存折一大堆,和銀行卡都對不上号。“不是有報道說長沙儲戶500元存3年縮水100多元嘛,我好多卡上的錢最多就是幾十元,不知道被扣了小額賬戶費以後是不是倒欠銀行錢了?”


   

  權威點評:日前,中國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聯合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7月1日起,将免收小額賬戶管理費的賬戶僅包括已簽約開立的代發工資、退休金、低保、醫保、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的賬戶,而其他開通且存款金額不足500元的一般賬戶仍然會被收費。因此廣大客戶在辦理銀行卡或存折時,要向銀行工作人員咨詢好相關的規定,對手頭的賬戶進行整合,保留一些必需的卡或存折即可。


   

  三、銀保陷阱:存單還是保單?繞暈你


   

  市民龍女士和老伴拿着辛苦攢下的1萬元去重慶渝州路一家銀行存錢,剛進門就看到大堂内端坐着一個着裝整齊的工作人員,她熱情地推薦一款産品,收益大大高于銀行理财産品。回家後,龍女士的女兒發現這其實是一份銀保産品,投資期限最少5年,如果中途退保将有很大損失。


   

  權威點評:在銀保合作的背後,部分保險公司和銀行盲目追求規模,有些銷售人員受利益驅動,在銷售過程中采取誇大保險産品收益、将保險産品與存款混淆、隐瞞風險和費用扣除等方式誤導消費者購買,出現了不少存單變保單的案例。日前,銀監會、保監會聯手整頓銀保銷售,發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明确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不得将保險産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财産品混淆。


   

  四、收益陷阱:保本還是虧本?迷惑你


   

  有報道稱,楊女士于2007年12月21日在某銀行北京分行購買了一款名為“藍籌計劃2号”的理财産品,該産品期限兩年,從2008年1月11日起到2010年1月11日止,産品到期後收益虧損4.51%。楊女士認為該産品存在誇大收益等違規行為,此前打出的宣傳語為“藍籌計劃2号”理财産品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36%,上不封頂,低風險,而該産品為投資于藍籌股的産品,風險可想而知。同時,該産品說明書上募集資金為20億元,實際運作金額卻為30多億元,該産品運作1個月時就被曝出近10%的虧損,楊女士已經将銀行告上法庭,理由是銀行多處違規。


   

  權威點評:目前,理财産品說明書所稱的預期收益率,并不等于實際收益率,但從字眼上看還是有一定的誤導作用,預期收益也可解釋成到預定的日期能獲得的收益。銷售人員推銷理财産品時的收益承諾,投資者最好要求其以書面形式記錄,以便日後取證。理财師還建議,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财産品時,不能隻關注預期收益率,更要關注數字背後所蘊藏的風險,如收益率風險、投資标的的市場風險、彙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必要時,投資者購買理财産品時還可以錄音以保護自身利益。


   

  五、釣魚陷阱:李逵還是李鬼?都黑你


   

  2011年2月17日,犯罪嫌疑人汪某等人制作了某銀行的山寨網站,後通過群發短信的方式,冒充該銀行通知被害人中國銀行網銀E令即将過期,要求被害人登錄網站進行升級。被害人信以為真,便根據短信提供的網址登錄操作,導緻被騙30萬元。由于犯罪團夥采用了群發短信的方式,收到短信的被害人蔣某等人相繼上當,被騙金額達6萬餘元。


   

  權威點評:到目前為止,類似山寨銀行、證券公司的網站層出不窮,網銀被盜現象時有發生,目前多數銀行網銀已加入新的安全保護功能,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投資者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卡号、賬号、密碼、動态口令碼等切勿洩露。切勿點擊可疑鍊接,盡量手動輸入正确網址登錄合法網站,謹防輸入短信、電話、網站頁面提示的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