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劉伽茵:我的低成本電影驚豔戛納
時間:2024-08-10 08:45:17
你見識過這樣的才女嗎?自己做編劇、導演、演員、剪輯、後勤……而她創作的電影,幾乎都是超低成本。可就是這樣的電影,卻在國際電影節上屢獲獎項。
都市寒門女孩:
在電影選擇中異軍突起
劉伽茵,1981年出生于北京廣渠門附近的一棟1958年建造的蘇式老樓房。在那裡,她和父母一起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也一同遭遇父母中年創業的失敗,家裡窮到沒有米下鍋的境地。也是在那裡,她燃起了對電影的無限熱情。
在老師和父母眼中,劉伽茵從小就不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她貪玩好動,學習不認真,成績也是差強人意。一天,在飯桌上,劉伽茵頗為嚴肅地向父母宣布:“爸,媽,我喜歡電影,我以後要做導演!”父母擡頭看了她一眼異口同聲道:“好,支持!”父母很開心女兒能找到自己的愛好,也非常支持她。
1996年秋天,劉伽茵升入高中不久,家裡的經濟出了問題,欠了不少債。看到家裡的困境,劉伽茵做導演的理想一度開始動搖,她甚至想,幹脆考個師範學院什麼的,不用交學費,可以緩解家裡的壓力。可一家人在通過一次貼心交流後達成了默契,一起克服目前的困難。劉伽茵在搞好學習之外盡量充實電影知識,而父親也答應協同妻子把店裡的生意盡量搞好。
劉伽茵15歲時和父親一起坐公共汽車,從北京南城到北邊海澱區的電影學院,去拿招生簡章。在回去的路上,劉伽茵看到父親略顯佝偻的身上堆滿積雪,蒼白的臉被北風刮得通紅,心裡有了一種沉重的感覺:手裡這張薄薄的招生簡章并不輕,它意味着責任與挑戰。
這之後,劉伽茵開始不分晝夜地埋頭學習,性格變得格外沉穩,她認為:“再不把書讀好,就是給父母壓力,就是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周一至周五,劉伽茵總是抓緊時間完成自己的作業,周末就跟父母去三聯書店看書。她看一天電影類的理論書,父母就在邊上翻看另外的書陪着她。天黑之後,三人在路邊各吃一碗面條,然後再搭公交車回家。
劉伽茵的努力很快看到了效果,到臨近高考時,她已經是班裡的優等生了。
三個人的電影:
那一抹親情點亮導演人生
1999年夏高考放榜那天,劉伽茵查完高考成績後顯得異常興奮,她的高考成績高出北京電影學院估錄分數線好幾十分,她終于可以實現她的導演夢。
1999年7月8日,劉伽茵收到了電影學院的通知書,可由于當年導演系沒有招生名額,她被文學系錄取了。盡管如此,隻要是在做與電影有關的事,她還是覺得很開心。可随之而來的難題也擺在了一家人面前:到電影學院學習的學費,一年高達7000元,家裡實在是拿不出這筆錢了。
眼看就要開學了,一家人還在為劉伽茵的學費一籌莫展。最後母親在飯桌上哭着說出了自己的打算:在自己身上挂一條求助的條幅,然後從一家大商場最高層的旋轉電梯上往下跳,看看到底有沒有同情者出現。母親話音剛落,劉伽茵的眼淚就流了出來,父親一把拉住母親的手:“不能,絕不能那樣!再等等!會有辦法的!”
1999年8月21日,劉伽茵18歲生日那天,父親突然興高采烈地從外面回來,把一個存有7000元錢的存折遞給女兒,聲音顫抖地說:“伽茵,學費有了,這下看你的了!”原來,父親的一位客戶得知他的困境後,主動提出借錢給他們。這個和他們非親非故的人主動給予的幫助,劉伽茵永世不忘,她的名字叫白建新。
因為白阿姨的援手,劉伽茵的電影夢沒有因貧窮而夭折。
大學的第一節課,劉伽茵獨自坐在離黑闆最近的位置上。她對自己說:“你要好好聽課,努力學習,堅持!堅持!隻有這樣才對得起關心自己的人。”
大二時,劉伽茵突然有些迷惘了,這時班裡很多同學都在寫電視劇本掙錢,她覺得自己也應該跟其他同學一樣,多寫,多掙錢,好替家裡還債。可父親卻告訴她:“錢是一些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準,但在我們家不是,現在家裡的經濟狀況已經有所好轉,大一借的學費都已經還清了,其他的問題,我和媽媽會想辦法解決。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思路是你的特點,不要害怕你跟别人不同,你要保持你的不一樣!”
2002年下半年,靠寫電視劇本掙的錢,劉伽茵買了一架攝影機。第三天,她就開始張羅拍攝自己寫的短片《火車》,外景地就在她家附近的鐵路邊。故事表現的是:一對母女從有很深的隔閡到彼此和解的故事。劉伽茵單獨拍攝的17分鐘短片《火車》,獲得當年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錄像競賽專業組最佳導演獎。
2003年初,父親突然告訴劉伽茵,他們住了幾十年的樓房快要被拆遷。劉伽茵聽後心裡一驚,頓時萌生出要在自己家裡拍一部長片的念頭,她要把那些焦慮、困苦、快樂的日子裡的點滴都保存下來,她和父母是這部片子的所有演員。
劉伽茵告訴父母,這部片子叫《牛皮》。父母雖然不了解女兒到底要拍什麼樣的電影,但都表示無條件地支持。
才女劉伽茵:
我的低成本電影驚豔戛納
敲定了拍攝内容,劉伽茵便開始着手寫劇本。然而,《牛皮》劇本的創作并不順利,她發現在這部影片中,她經常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她無法用六年學來的劇作技巧以故事的方式表現它。并非因為《牛皮》沒有故事,而是它是一個不能按正常故事叙事方式來講述的故事。
就這樣,劉伽茵用了大半年時間還未完成劇本的創作。一天,和父親争了幾句的劉伽茵沖出家門,坐在鐵路邊上看着轟鳴而過的火車發呆,同學的一句話不住地在她耳邊回蕩:“家裡都窮成那樣了,還拍什麼電影?多寫點電視劇賺錢補貼家裡才是正事……”
此時她豁然開朗: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做事,是因為内心一直在糾結着這些矛盾,一方面希望能盡快拍部好電影;另一方面又因準備電影沒時間像其他同學一樣寫劇本賺錢而愧對父母;還有就是自己馬上要參加研究生考試。這些事在她心裡來回穿梭,使她無法做到專心緻志。當劉伽茵回頭,看見父親的身影在一棵樹後一閃而過時,她會心地笑了。
2004年3月,劉伽茵的電影《牛皮》正式開拍。這部片子沒有投資商,沒有大群的劇組人員,她身兼導演、制片、編劇、錄音等數職,父母與她是片中的全部演員。
第一段戲裡,有個鏡頭是父親扇自己的耳光,作為導演,劉伽茵應該在監視器前看畫面,但是,她剛喊出“開始”就閃身躲進了另一間屋子,因為她實在不忍心看父親為了這部電影,自己給自己一個耳光。當聽到父親響亮的耳光聲時,她的心在顫抖。當天拍攝比較順利,一直持續到清晨四點。收工時,父親因為女兒離開監視器的事,嚴肅地批評了她,他鼓勵女兒要勇敢面對,正在發生,或者将要發生的一切事情!
而另一場戲中,父親在怒火中砸爛了窗戶的玻璃,看着父親的手在流血,劉伽茵還是忍不住放聲哭了起來。
劉伽茵出鏡的機會比較少,大多數時候她在看監視器、拿話筒、打闆中來回奔跑。但有一段戲需要他們三人同時出場,而現場又找不到舉話筒的人,這可把大家難住了。誰知沒過多久,劉伽茵就想出采用杠杆原理把話筒挂在繩子上,再利用
拉動繩子來調節話筒高低的辦法。母親在一邊樂壞了,她笑着說:“伽茵,要再把你逼一逼,估計你能成發明家!”
沒有開機飯、關機飯與耀眼的明星,電影《牛皮》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劉伽茵在影片的最後寫上:将此片獻給自己的父母。
2005年2月,劉伽茵集編劇、導演、演員、剪輯為一身,用21個長鏡頭拍攝完成第一部110分鐘故事片《牛皮》橫空出世了。這部幾乎為零成本的電影震動了第55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們,她獲得了第55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的“費比西國際影評人協會獎”和“卡裡加裡獎”。
當劉伽茵走上領獎台,誰也不相信,這個隻有23歲、長着一張娃娃臉的女孩就是獲獎的導演。要知道從“青年論壇”走出來的導演都非等閑啊!昆汀??塔倫蒂諾、李安、侯孝賢、王家衛、陳果、杜琪峰、陳凱歌、賈樟柯等導演,都是從這裡讓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的。當她完整地念完感謝名單:白阿姨、爸爸,媽媽、曹保平等老師……”大家先是驚愕,接着是掌聲與善意的微笑。
獲獎後劉伽茵第一時間給家裡打去電話,電話是父親接的,她說:“爸,你和媽把電影演砸了!”父親愣了一下說:“哦,那是我和你媽最想幹的事!”
劉伽茵又說:“觀衆說你們演得太真實,根本不相信是業餘演員!要不是你們演得不業餘,我估計不會隻拿兩個獎的!”父親說:“好,我和你媽再接再厲,希望下次演得更業餘!”
劉伽茵在父親放下電話那一瞬間,“哈哈”大笑了起來,她相信電話那端的父親也跟她一樣。
2005年劉伽茵奔走于各個電影節之間,2006年她面臨研究生畢業,要完成論文答辯,2007年她留在電影學院任教。這三年,大事小事不斷,劉伽茵始終無法靜下心來安心創作。直到2008年,她才開始靜心創作自己的第二部長篇《牛皮2》。
2009年,已經成為電影學院老師的劉伽茵完成了她的第二部低成本電影《牛皮2》,成功入圍了戛納導演雙周影展。
影片的獲獎為劉伽茵帶來了别人夢寐以求的投資,也給她帶來了很多機會,但劉伽茵卻一一回絕了,她認為,她的影片花不了那麼多錢,也并不是一定要花大價錢才能拍好電影。劉伽茵像父親一樣,堅持着屬于自己的東西。
如今,雖然偶爾也會聽到别人會說:“獲獎再多有何用?家裡還不是窮。”但劉伽茵始終認為,金錢替代不了至真的理想和至純的夢想,她和父母都很享受這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