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海盜”洗劫南海文物
時間:2024-08-11 12:31:06
在南海的西沙海域,有些看似漁船的船隻,卻不見它們撒網作業,跟正常漁船相比,行蹤顯得有些詭異。駛近一看,會發現船隻甲闆上堆着混着泥沙的碎瓷片,還有一些不起眼的瓷碗、瓷瓶。
他們不是漁民,而是海底文物盜采者。
盜撈之後的海底礁盤上,完整文物已蕩然無存,僅留下些淩亂殘片。執法人員潛入水底拍攝的這些畫面,令人感到痛心。
西沙是南海美麗富饒的島礁,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由于珊瑚礁盤密集,有衆多古代商船觸礁沉沒于此,形成了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這不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價值,更是中華民族世代在南海活動的重要見證。
自1996年西沙“華光礁1号”沉船遺址被海南省潭門鎮漁民發現後,“西沙海域有古董”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來自海南省内外甚至境外的許多不法分子及船舶(民),一時間齊聚潭門,或雇用船員,或親自下海,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潛水探摸等手段,大肆非法打撈西沙水下文物。
西沙海底文物被洗劫一空
“盜撈者太猖狂了,盜得真幹淨!”海南省文物局水下文物工作負責人黎吉龍邊說邊向筆者展示一些破壞文物的照片。他說,茫茫大海,有時幾天都看不到船隻來往,我們的文物就是在這樣的光天化日之下流失的。
2011年四五月間,海南省文物局和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共同組織開展2011年西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産保護狀況巡查和文物執法督查工作。巡查的結果觸目驚心,此次共巡查了西沙48處水下文化遺存,發現盜掘面積占遺存面積50%以上的有26處,有些沉船遺址中心區域已被盜掘一空。其中,“盤石嶼1号”沉船遺址已被嚴重盜撈;去年發現元青花的“石嶼2号”沉船遺址也盜撈嚴重,部分區域可見明顯的反複盜撈痕迹;一些沉船遺址和遺物點,中心區域基本已被盜掘一空。
黑市猖獗形成活動鍊
與盜撈海底文物相對應的,是海南形成了活躍的水下文物交易黑市,國内還形成了集投資、盜撈、銷贓一條龍的非法牟利活動鍊。
其中,潭門鎮早已成為一個“名氣遠揚”的交易黑市。
一些當地漁民或主動或被雇用盜撈水下文物,成為這一非法活動“專業戶”,靠盜撈水下文物“發家緻富”。據海南省文物部門調查,潭門鎮專門從事盜掘活動的大型漁船(60~200噸)有30至50艘之多。最嚴重時,有近百艘小艇同時在西沙海域盜掘盜撈水下文化遺存。有些船主因此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多達300多萬元。
西沙水域海水清澈,在許多島礁周圍,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遺址甚至距離海面隻有幾十厘米。“一眼可見”的寶物吸引着原本是捕魚采貝的漁民。十多年來,潭門邊防派出所破獲非法盜撈、買賣文物的刑事案件就有數十起,追回各類珍貴文物數千件。
南海周邊輪船曾蓄意破壞
參與盜撈的不僅有海南當地漁民,還有來自境外的盜撈者。據海南省文物局介紹,近年來出現了一個新情況,就是有周邊國家存在蓄意破壞中國南海水下文化遺存的嫌疑,以銷毀中國關于南海主權的曆史證據。
2011年4月,位于中沙群島黃岩島附近海底的一艘明代沉船遭到菲律賓籍輪船的破壞。據目擊的海南漁民介紹,當時有兩艘2000多噸的菲律賓籍輪船在明代沉船遺址處輪番作業,進行盜掘和破壞。
海南省文物局局長王亦平說,通過曆次對沉船考古發掘的船載文物看,海底沉船大多是從内陸沿海出發,駛往海外的商船。
王亦平說:“‘華光礁1号’沉船是中國第一次在遠海發現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珍珠’,有了它,海上絲路的中國段才算完整。”王亦平說,以前由于技術和資金方面限制,中國對水下文物考古僅限于近海,2007年以來的南海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對我們全面認識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段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實物,充分證明唐宋時期已有中國居民在西沙附近生産、生活。
南海文物保護處于“真空狀态”
王亦平說,南海水下文物遺存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線段,它不光是一條貿易之路,也是一條傳播友好往來的文化之路,這條路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尤其是在當前南海局勢紛繁複雜的情況下,開展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和研究更具實際意義。
從1998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對西沙文物采取搶救性挖掘措施,已運回萬餘件文物。然而,由于管理經費缺乏、協調機制差、地理位置偏遠、管理實力難以到達,南海水下文物保護實際上處于一種“真空狀态”。
按照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執法主體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但在實踐中文物部門缺乏海上執法能力,沒有必備的船隻和設備,隻能聯合邊防、海軍、漁政等海上力量,這種“多頭”管理分散了文物保護的注意力,同時削弱了對水下文物的保護力度。
王亦平說,我國的文物法規建設還是比較完備的,從《文物保護法》到《刑法》都有明确的法律條文和司法解釋,但是執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法律程序中有較多舉證環節難以完成,導緻執法效果大打折扣。
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栗建安則認為,要想有效遏制水下文物盜撈,不僅要加大宣傳懲戒力度,還要多部門互相配合,制定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對症下藥,多管齊下,這樣才能為南海水下文物撐起一面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