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說窦義
時間:2024-08-14 01:03:09
唐朝有一位非常善于經營的商人,他的名字叫窦義。
窦義15歲時便顯現出驚人的商業天賦和才華。
當時,他的舅舅張敬立由安州刺史一職任滿返鄉,帶來了十多雙聞名遐迩的安州絲鞋。大夥一見絲鞋便争相挑選,隻有窦義不以為然。等到衆人挑選完畢,剩下最後一雙,窦義才一再拜謝并收下。同輩的族人都在取笑他的愚蠢和遲鈍,長輩們也似乎對窦義的慵懶表現出些許擔憂。可是沒有人知道,窦義并不是為了用這雙鞋子來裝扮自己的腳到處炫耀,而是把它拿到集市上變賣,換得五百銅錢。
1500多年前的長安城,大街之上随處可見枝繁葉茂的榆樹。一到春天,榆樹便開花結果,結出一串串沉甸甸的榆莢。大風吹過,銅錢大小的榆莢如雨點般紛紛從半空中撒落,有的落到屋頂上,有的撒在草叢裡,有的就直接散在大街中央。韓愈有詩雲:“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闊氣的帝都居民根本看不上這些俚俗之物,可是年輕的窦義卻對這些不起眼的東西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将地面的榆莢悉心收集起來,又用上次得到的銅錢打造了兩把小鐵鏟,然後征得擔任工部尚書的伯父的同意,來到褒義寺開墾空地,種起了榆樹苗。
夏天的長安城雨水充沛,加上窦義的精心培育,七月份的時候榆莢都開始抽芽。到了秋天,榆苗已經有一尺多高,數量總計在一萬株以上。第二年,榆樹已經長到三尺多高。窦義把其中長得較密集的榆株砍去,曬幹,捆成束,在當年的秋雨季節拿到集市上販賣,每束居然賣到一千多錢。他又挑選枝幹挺直的榆株,加以特别照料。到了第三年秋天,榆樹的樹圍已經有拳頭般大小,窦義又将枝幹稠密挺直的榆枝砍下來,捆成二百多束,賣得比以前多好幾倍的價錢。
五年後,榆樹長成了參天大樹。窦義挑選其中十幾棵最粗最大的榆樹用作屋梁建材出售,又賣得三四萬錢。其他可以用作各種用途的木材不計其數,悉數被買家一掃而光。
靠着木材生意白手起家後,窦義又将目光轉向一種叫“法燭”的燃料。法燭的制作材料包括槐子、麻布和瓦片。為了收集這些東西,窦義召來長安街上的小孩,每人每天發給三塊餅和十五文錢,讓他們四處撿拾槐子。不到一個月,槐子已有滿滿兩車。然後,窦義又買進數百雙新麻鞋,讓小孩子們揀拾破麻鞋,每三雙破鞋換新麻鞋一隻。消息傳開,遠近居民紛紛拿破鞋來換,一天之内便換得一千多雙破麻鞋。最後,窦義又在城外購買他人丢棄廢置的碎瓦片。一切準備完畢,窦義開始雇人清洗破麻鞋和碎瓦片,然後命人将破麻鞋搗爛,把碎瓦片磨成粉狀,加入槐子和油靛,放進大鍋裡日夜不停地攪動,制成了法燭。
據史書記載,建中某年六月京城大雨,窦義乘機大賣法燭,每條賣百文錢。用法燭燃火煮飯,效果不比木柴差,窦義又獲利不少。
此後,家财萬貫的窦義又把目光瞄準了店鋪經營。
最初,長安西市南邊有十多畝窪地,人們都稱那裡為“小海地”,是城中無賴漢常聚集的地方。窦義賤價将這塊地買下之後,沿着窪地四周設立六七個鋪子,做起煎餅和飯團買賣,同時又在窪地中央設立标範旗幡,召集附近孩童到窪地中央扔擲瓦塊,凡是擊中旗标,都可免費吃煎餅或飯團。街上的孩童趨之若鹜,不到一個月,所擲的瓦片幾乎将整個窪地都填滿。
于是,窦義在那個地方開設了二十家店鋪。這些店鋪因為位置适宜,出行方便,每天可以獲利數千。一直到明代,窦義修建的這些店鋪還依然存在,人們把它們稱之為“窦家店”。
雖然出身于官宦世家,但窦義卻沒有纨绔弟子的習性。從種植榆樹到制作和售賣法燭,再到經營店鋪,窦義用他的商業智慧為後人樹立起一個白手起家的傑出企業家形象,為大唐的盛世氣象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