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機器人也要講道德

時間:2024-08-14 03:53:43


   

 根據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我,機器人》裡有這樣一個場景:2035年的一個早晨,機器人與人類一起穿梭在美國芝加哥繁忙的街道上,它們在送快遞,幫主人遛狗,做搬運工,急着回家給主人拿急救藥品――這并非遙不可及,日前,谷歌公司的機器人汽車項目就有可能讓這一虛構成為現實。


   

  今年5月,美國内華達州為一輛搭載谷歌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頒發了牌照,允許這輛無須人工駕駛的汽車在公共道路上測試行駛。據行業人士預計,自動駕駛汽車在歐美有望于3年至5年後投入使用。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網站公布的數據,自1961年以來,全球機器人的銷售總量已達230萬,2011年銷量最高,達到16萬台。眼下,全球機器人産業已處在一個蓬勃發展的上升期。


   

  阿西莫夫定律的困境


   

  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由此引發的法律與道德問題也随之而來。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教授諾爾??沙吉舉例說,設想你的機器人汽車正在開往停車場,此時一個兒童正在附近玩耍。一輛卡車開來,濺起的塵土幹擾了機器人汽車的傳感器,機器人汽車因不能感知兒童的存在而造成交通事故。那麼誰應該對此負責,是機器生産廠家、軟件工程師還是機器人自身?


   

  随着機器人越來越聰明,用途越來越廣泛,機器人最終将面臨這樣一種情境:在不可預知的條件下做出道德判斷――在有平民存在的情況下,無人飛機是否應該對目标所在房間開火?參與地震救援的機器人是否應該告訴人們災難真相,即使那樣會引發恐慌?機器人汽車是否應該為了避免撞到行人而突然轉向,即使那樣會撞到其他人?


   

  1942年,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者目睹人類将遭受危險而袖手不管;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給予它的命令,當該命令與第一定律沖突時例外;機器人在不違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況下要盡可能保護自己的生存。


   

  看似完美的三定律在電影《我,機器人》中遇到了麻煩;在兒童和成人同時出現交通事故時,機器人會計算出成人存活率高,選擇優先救成年人,而不是兒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教會機器人進行道德判斷就被提上了日程。


   

  像人一樣學習道德


   

  怎麼教機器人學會道德判斷?《道德機器:教會機器人如何判斷對和錯》一書的作者之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教授科林??艾倫表示,這要從人類修習德行的方法中去尋找。


   

  他舉例說,2010年4月的美國紐約街頭,一名見義勇為的男子在與歹徒搏鬥後奄奄一息,但在近兩個小時裡,先後有20多名行人路過卻無人伸出援手。該男子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人們對道德的理解有時候并不和實際行動相符。為什麼會這樣呢?


   

  對此,艾倫解釋說,在現實中,人們往往“本能地”做出反應,并沒有考慮行為所産生的道德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就認為,人需要在現實中不斷地踐行有道德的行為,最終使其成為一種習慣。在以後再遇到道德選擇時,才能不經思考就能表現出良好的品行。


   

  因此,艾倫認為,可以設計一些具有簡單規則的機器人汽車。當汽車遇到上述情況的時候,學習着去進行救助,然後再根據一些道德規範,對機器人汽車的“救助”行為進行分析和肯定,從而逐漸培養起它們的道德感。


   

  然而,另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接踵而來。當人類本身尚對諸如網絡下載、堕胎以及安樂死等問題的看法存在分歧的時候,工程師們也不知道應該将哪一套道德體系輸入機器人。同時,将一種價值判斷應用于具體案例時,也會有分歧。比如,在不傷害到别人的情況下,實話被認為是美德。如果說謊能促進友誼,且不傷害到雙方,這時說謊就是“對的”。基于人類道德的差異性,機器人的道德可能會有若幹版本。


   

  當機器人像人一樣開始學習并實踐道德,它們是否會超越和取代人類?艾倫說,他現在還不擔心這一點,眼下需要做的事是如何教會機器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斷。至于怎樣的道德判斷是正确的,這個問題,恐怕連人類有時候都還沒有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