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時間:2024-10-29 05:59:30

(經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5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故事的寓意是寓言創作的靈魂,就好似人類必須要有思維一樣重要。在寓言創作中寓意是一根看不見的線,大多數時候,這根線并不會直接在文字中體現。被廣泛傳播的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

一日朝畢,皇帝給群臣出了一道智力測試題:誰能用最多三個字來告訴他真理和謬誤的區别。

大臣伯博伸出四個手指頭,說道:“四指。”

“四指?”皇帝和其他的大臣一樣,露出疑惑的表情。

“是的,陛下。這‘四指’就是真理與謬誤之間的區别。”

伯博道:“眼見為實,隻有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才可算真;耳聽為虛,耳朵聽來的東西多半是假,常常是無稽之談。”

皇帝贊歎:“不錯,人人都長了一雙眼睛,就是要去明辨是非,甄别真僞。可是,這與你說的‘四指’有什麼關系呢?”

伯博笑道:“陛下,這‘四指’正是眼睛到耳朵的距離。”

用眼睛還是用耳朵,代表着兩種截然不同的認知方法;“四指”距離雖短,卻是庸人與智者的分野。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2

書呆子趕雞

有個書呆子一天到晚隻會呆在家裡看書,什麼事也不會幹,整天依賴妻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這天黃昏,妻子在地裡幹完活回家,隻見自家的雞子還沒有歸窩。她自己要忙着做飯,沒工夫去張羅趕雞,就對丈夫說:“我做飯,你去幫我把雞都趕進窩去。”

丈夫答應了。他放下書本跑到外面,去将自家的雞趕回家。

書呆子看到自家那幾隻雞,連忙上去一陣使勁猛趕,結果那幾隻雞吓得驚慌失措,亂飛亂竄;書呆子隻好停下來朝雞揚起手慢慢示意,于是那雞又停在那裡東瞧西望。等那幾隻雞剛剛安定下來,要向北面走去,書呆子趕忙上前将雞攔住,雞吓得一掉頭又朝南邊跑去,書呆子急了,又趕到雞前将雞攔住,雞又重新掉頭朝北跑去。就這樣,他靠近雞時,雞吓得到處撲騰,他遠離雞時,雞又停住不走。折騰到天都黑下來了,還有3隻雞依然沒趕回窩。

妻子做好了飯,還不見丈夫趕雞回家。她出屋一看,書呆子站在那裡正顯出無可奈何的樣子,額上還淌着汗。妻子很是生氣,教他說:“應該這樣趕雞:在雞安閑的時候慢慢靠近它;如果它驚恐不安,你就扔點食物去引誘它。不能像你這樣簡單粗暴地亂趕一氣,要慢慢引誘着趕。你盡量把雞趕到熟悉的路上,讓它慢慢安定下來,它自然而然就會直奔回窩了。這才是最好的趕雞方法。”

書呆子恍然有所悟,說:“想不到趕雞也有學問,怎麼書本上就見不到呢?”

這個書呆子隻會讀死書,書本以外的東西一無所知。其實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方法和規律,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隻憑想像蠻幹,那就難以把事情做好。趕雞也是一樣的道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3

高價買鄰

南朝時候,有個叫呂僧珍的人,生性誠懇老實,又是飽學之士,待人忠實厚道,從不跟人家耍心眼。呂僧珍的家教極嚴,他對每一個晚輩都耐心教導、嚴格要求、注意監督,所以他家形成了優良的家風,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待人和氣、品行端正。呂僧珍家的好名聲遠近聞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個正直的'人,他為官清正耿直,秉公執法,從來不願屈服于達官貴人的威脅利誘,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大官僚都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總想除去這塊心病。終于,季雅被革了職。

季雅被罷官以後,一家人都隻好從壯麗的大府第搬了出來。到哪裡去住呢?季雅不願随随便便地找個地方住下,他頗費了一番心思,離開住所,四處打聽,看哪裡的住所最符合他的心願。

很快,他就從别人口中得知,呂僧珍家是一個君子之家,家風極好,不禁大喜。季雅來到呂家附近,發現呂家子弟個個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果然名不虛傳。說來也巧,呂家隔壁的人家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賣掉。季雅趕快去找這家要賣房子的主人,願意出1100萬錢的高價買房,那家人很是滿意,二話不說就答應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來,就在這裡住下了。

呂僧珍過來拜訪這家新鄰居。兩人寒暄一番,談了一會兒話,呂僧珍問季雅:“先生買這幢宅院,花了多少錢呢?”季雅據實回答,呂僧珍很吃驚:“據我所知,這處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麼價錢如此之高呢?”季雅笑了,回答說:“我這錢裡面,100萬錢是用來買宅院的,1000萬錢是用來買您這位道德高尚、治家嚴謹的好鄰居的啊!”

季雅甯肯出高得驚人的價錢,也要選一個好鄰居,這是因為他知道好鄰居會給他的家庭帶來良好的影響。所謂“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環境對于一個人各方面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我們應當萬分珍惜身邊的良師益友。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4

寒假生活當中,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是爸爸給我買的,這裡有很多故事。其中,我最喜歡的有二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名字叫《按圖索骥》。這個故事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孫陽的人寫了一本《相馬經》的書,他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書以後,以為相馬是很容易的事,就拿這本書到處尋找千裡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但一無所獲。他又按照書上所說的`特征去找,終于他找到了一隻癞蛤蟆,它跟書上描寫的很接近,就把癞蛤蟆帶回了家,對父親說:“父親,我帶回來一匹千裡馬。”父親看了後,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的說:“可惜,這匹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生活當中如果死背教條,生搬硬套,最終将會鬧出笑話。

第二個故事的名字是《貓怕老鼠》。從前,有一個人他養了一百多隻貓,它們很厲害,把家裡的老鼠都捉光了,再把鄰居家的老鼠捉光了。之後,貓餓的喵喵直叫。這個人就給貓買肉吃,貓叫就有肉吃,吃飽了就在太陽底下睡懶覺。一天,有一個人家鬧鼠災了。知道他家的貓多,就借了一隻回家。而貓并沒有捉老鼠,而是趴在桌子上看,不敢下來捉老鼠。這家的主人看到了,就把貓從桌子上推了下來,竟然老鼠欺負貓,貓使勁一跳,逃跑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正确對待優越的生活條件,就會使人意志磨滅,生活能力減弱,最後變成一個又懶又饞又虛弱的廢物。我不想像那隻笨笨的貓一樣懶惰不捉老鼠。我要努力學習,天天向上!

寒假生活中,我還讀了一本《我的第一本百科知識大全》,這裡的很多知識是我不知道的。在這些知識中我最喜歡的是恐龍為什麼會滅絕。一個原因是地殼運動,他們不适應;還有一個原因是小行星墜落地球造成的。我還知道了小石子很硬,雞為什麼喜歡吃它,公雞為什麼在清晨打鳴,猴子的屁股為什麼是紅紅的讀了這本書使我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我還要再仔細的繼續讀一讀。

這個寒假生活我增長了很多知識,非常開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5

戴甕帽的傻子

梁朝時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癡傻。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

“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我聽别人說,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他到處找,找到一個别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櫃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那帽子是疊着的沒有打開,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接着,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甕的小店,裡面擺放着一個個大口的甕子,甕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這大概就是帽子了,于是他把甕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為這就是帽子,将甕拿起來往頭上一戴,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麼也看不見。這個傻父親每次戴着“甕帽”外出,鼻子在裡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裡慌。然而,他以為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願意把這“帽子”摘下來。隻不過,從此以後,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于是隻好戴着帽子坐在家裡,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為了使人更舒服一些,連這樣起碼的、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甯肯吃虧、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當然隻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6

我看的是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裡面的故事篇幅都不是很長,但每一個故事都講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囫囵吞棗這個故事,它講的是一個年輕人在大街上一邊吃棗一邊吃梨的故事,年輕人聽了一個老人的話,吃棗對牙齒不好,吃梨又對胃不好,年輕人聽了,把棗直接吞了下去,而梨隻咀嚼了幾下,便吐了出來,老人看了,搖了搖頭,便轉身走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任何事都能做得兩全其美的',就好比囫囵吞棗一樣。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總能發現新的知識和智慧。就好比守株待兔就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它告訴我們,像這樣靠運氣,還不如自力更生呢!

看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裡面的道理讓我一生受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7

我喜歡課外書,最喜歡看《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書中每一個寓言故事看似很普通,但卻都隐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

書中我最記憶猶深的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登複得兔。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我們不能把偶然的`事情當成必然要發生的事,不要抱着僥幸心裡,妄想不勞而獲。雖然這些寓言都隻是人們編造出來的,但卻又讓人覺的無比真實,從中的道理十分耐人尋味。

讀完這本書後,更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所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8

一位名流和一位智者一起閑聊,東拉又西扯。

名流說:“君能洞悉人們的心底,恰似熟知一本成冊書籍。以君之博學又多識,願君教我一條道理。我們每創辦一項事業(無論是法庭,還是學術組織),不學無術之輩馬上往裡擠,我們連察覺都來不及。請問這是什麼道理?難道我們無法把他們抵制?”

智者回答:“确實無法抵制。一個組織猶如一所木房子!”

“木房子?這是什麼意思?”

“日前我修造了一所木房子,我還沒有來得及搬進去,蟑螂卻早已在裡邊繁殖生息!”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9

一位獵人出身的國王養了一隻鴿子。這隻鴿子随主人走到任何地方,回來時都不會迷路。一天國王與随行人員一起去狩獵,在一個幹旱的草原上迷了路。所有的人都幹渴得不行。

第二天,國王看到了一股流水,他以為是泉水,走過去用手捧了一點想喝。當他把手放到嘴邊時,鴿子突然出現了,把他手中的水碰灑了。國王又捧了一些水,當他要喝時,鴿子又把水碰灑了。鴿子第三次這樣做時,國工勃然大怒,一槍把它打死了。

國王沒有再舀水喝。他命令手下人查尋一下這裡有什麼東西。過了一個小時,随行人員向國王禀報道:那股被認為是泉水的`水流,原來是一條正在睡覺的大蚊龍撒的尿。聽到這一情況,國王深感自己缺乏涵養,悔恨不該殺死警告他不要喝毒尿的鴿子。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0

笨人撈豆

隋朝時候有個人,他用大車拉了一車黑豆上京城去賣。這個人吃力地拉着車走啊走啊,到了灞頭,他一不小心踏上了一個土坷垃絆了一咬。這下子不好了,他身後的車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滿滿一車黑豆也全部被倒進了水裡。他從地上爬起來,看着水裡的黑豆發愁了:這麼多豆,一個人要撈到什麼時候啊!想了一會兒,他決定回家去,叫家裡人來幫他一塊兒撈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慮,撇下車和豆子就走了。

這人剛一走,灞頭上的人議論開了:“他這一去還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呢,這麼多豆讓水沖走了多可惜,不如我們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動手,吵吵嚷嚷地撈豆子,不一會兒就全給撈走了,一顆也沒留下。

不久以後,那個運豆的人回到了翻車的`地方。水裡有上千隻蝌蚪在追逐嬉戲。這人以為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撈出來。剛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來了,轉瞬間就全都遊散了。這個人奇怪極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麼也想不明白。他歎着氣自言自語地說:“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認識我了,離開我跑開了,我怎麼會也不認識你了呢?――怎麼你忽然間就多出了一條尾巴!”

這個笨人判斷事物總是想當然,卻不根據事實來作科學的分析,自然也就無法知道事情的真相。這樣辦事情當然是不能成功的。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1

狐狸闖進村莊中一所沒人的屋子,他餓壞了,非常需要吃的'。狐狸找到了一隻罐口很深的油罐。“我要想辦法喝到油。”狐狸走到油罐跟前,就将腦袋往油罐裡使勁塞。很順利地就喝到了油,他非常高興。主人突然回來了,狐狸沒有辦法,也來不及縮回他的頭,頂着就跑,一直逃到河邊才說話:“油罐老兄該放開我了吧!”

可是,油罐牢牢地套在頭上怎麼也弄不下來。狐狸又以為把油罐凍住就能把頭弄出來,于是他走到冰窟窿前,把腦袋連同油罐一起鑽了進去。油罐很重,很快沉到水裡,狐狸就這樣套着油罐淹死了。

大智慧:狡猾的人因為他的狡猾而做出很愚蠢的事,甚至會失去他的生命。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2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春秋時候,吳國的公子季禮一人出外漫遊。

這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正走着,忽然發現不知誰遺失的一串錢躺在路中央。

季禮想把錢拾起來,但又覺得彎腰去撿錢有失身份,這種事不應該由我這樣的貴公子去做。他一邊想着一邊朝四面張望,看有沒有人走過來。

剛巧,當時正有一個打柴的人擔着柴禾從前邊過來了。季禮心想,叫這人把錢撿去,他一定會十分感激,他挑的那兩捆柴還未見得值得這麼多錢哩。

等那打柴人走到跟前,季禮看清了他身上竟然還穿着冬天的皮襖,而眼下正是初夏5月,雖還不十分炎熱,但穿着皮祆也是夠嗆的,季禮認為這人一定很貧窮,讓他把錢撿去正好。

于是季禮大聲朝打柴人喊道:“喂,你快來把地上的錢拾起來。”

打柴人一看季禮那個樣子,感到很生氣,他把鐮刀往地上一扔,擺着手,朝季禮瞪大眼睛說:“你是誰?憑什麼居高臨下看不起人?我既然能在炎熱的夏天穿着皮襖去打柴,難道我會是個貪圖錢财的人嗎?”

季禮一聽打柴人的話,心裡不免有幾分敬意,連忙向他道歉說:“實在對不起,是我錯看了人,請不要見怪!請問先生高姓大名?”

打柴人鄙夷地朝季禮淡淡一笑道:“你這人見識短淺,隻會從表面上看問題,還那麼盛氣淩人,我有什麼必要對你說出我的姓名呢?”

說着,打柴人頭都沒回,也不再理睬季禮,拿起鐮刀,對地上的錢連看都沒看一眼就走了。

季禮看着打柴人漸漸遠去的背影,慚愧不已。

故事寓意:

有些人常常憑自己的淺薄見識去衡量别人,實在未免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在一個天旱無雨的季節甲,泥偶和木偶曾有一段朝夕相處的經曆。時間一長,木偶漸漸看不起泥偶,因此總想找機會譏笑它。

一天,木偶帶着嘲笑的口吻對泥偶說:“你原本是淄水西岸的泥土,人們把泥土揉合起來捏成了你。别看你現在有模有樣,神氣十足,等八月一到,大雨嘩嘩而下,淄水一下子猛漲起來,你很快就會被水泡成一堆稀泥了。”

那泥偶并不在意,它以十分嚴肅的口吻對木偶說:“謝謝您的關心。不過,事情并不像你所說的那樣可怕。既然我是用淄水西岸的泥土捏成的泥人,即使被水沖得面目全非,變成了一堆稀泥,也僅僅是還了我原來的面目,讓我回複到淄水西岸罷了。而你倒是要仔細地想一想,你本來是東方的一塊桃木,後來被雕成了人。一旦到了八月,大雨傾盆而下,引起淄水猛漲,波浪滾滾的`河水将把你沖走。那時,你隻能随波逐流,不知會漂泊到什麼地方。老兄,你還是多為自己的命運操操心吧!”

不久之後,連續下了多日的暴雨,木偶被河水沖得不見蹤影,泥偶卻安然地躺在大地媽媽的懷抱裡睡覺。

故事寓意: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聰明人”,在嘲笑别人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的不足之處。隻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謙虛謹慎,使自己進步得快一些。

不要随便嘲笑别人,想想自己的缺點,看看别人的優點。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雲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于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台對于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于伯樂的出現,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于識别千裡馬而聞名于世,後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隻要到了他的手裡就要采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後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号,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後,再把馬關在馬廄裡,長期困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伯樂訓馬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于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願就範,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辔,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緻行動詭詐,近于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3

米從哪裡來

有個富翁很有錢,家裡積聚着很多财産,可就是不懂得知識,一家人孤陋寡聞愚蠢至極。特别是兩個兒子,表面看上去還人模狗樣,穿着華麗,可實質上隻不過是一對“繡花枕頭”,而當父親的這個富翁卻從來也不知道教育他們。

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沒什麼學問,又不通曉人情世事,将來長大了怎麼能繼承您家祖先的基業呢?”

富翁一聽很不高興,生氣地說:“誰說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聰明又有才幹,誰也比不上他們。”

艾子笑了笑,說:“把您兒子叫來,我不考什麼别的,隻想問問他們吃的米是從哪裡來的?如果他們說得清楚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算我錯了,我情願承擔誣蔑不實的罪名,你說行不行?”

富翁把兩個兒子喊來,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問他們說:“兩位公子,你們每天吃的白米飯,不知這大米是從何而來?”

富翁的兩個兒子一聽,心想:我以為是考我們什麼了不得的學問哩,原來就這簡單的問題,米從何來?這不明擺着的`事嗎?于是他們嬉皮笑臉地說:“我哥倆豈能連這點小事也不知道?米是從米缸裡取來的!”

富翁在一旁聽了,氣得直跺腳,臉上現出一種難堪的神情,他趕緊糾正他們說:“真是兩個笨蛋,愚蠢至極,米是哪來的都不知道!告訴你們,米是從田裡取來的呀!”

艾子笑了笑說:“有這樣的父親,還愁不會有這樣的兒子嗎!”

看起來,養尊處優,脫離實際,就必然會一無所知。做長輩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識教育,而不是隻給予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到頭來,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輩的過錯。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4

上個月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裡的故事篇幅不長,但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喜歡《魚目混珠》這個故事。《魚目混珠》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個叫滿願的人得到了一顆大珍珠,他的鄰居壽量非常羨慕他,就把魚眼當成珍珠收藏起來,後來他們兩個生病了,醫生需要珍珠粉來治病,他們兩個人都分别把自己收藏的珍珠取了出來,可是醫生說滿願的是珍珠,而壽量的是魚眼,不能治病。這下真珍珠救了滿願的命,而假珍珠卻發揮不了作用,騙人的壽量隻能卧病不起。

這個寓言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誠實,不能弄虛作假,否則到頭來害了自己。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每次讀都會收獲新的知識。看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書中的道理,讓我一生受用!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5

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國相。

他第一次出使楚國的消息傳出後,楚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衆羞辱他一番,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呢?”

于是他們商議出了一個壞主意。

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設宴款待。

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着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

楚王于是回過頭去看着晏嬰,故作驚訝地說:“你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

“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将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zhi)了。它們隻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麼?”

一席話噎得楚王尴尬極了,隻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又被派往楚國公幹。

楚王沒有忘記上次宴會上的難堪,總想伺機報複。

他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于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一扇小門。

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

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

“隻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隻好眼睜睜看着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着,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麼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麼總是派遣你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準備,他冷笑了一下應道:

“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醜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醜陋無才的人,所以總是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

一席話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說明: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愚蠢透頂;一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頭來必然會使自己的尊嚴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