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教育了我》讀後感
時間:2022-09-22 09:35:48
《這件事教育了我》讀後感
事情剛開始時好像在說“我”和爸爸的争吵,其實是要表達後面的意思。連接前後的意思,更表達出了坐車上學的可怕,不要在走路能做成的事用開車做成,因為開車做成的事往往是最最有安全感的作者的爸爸知道會出危險可是被“我”和媽媽的大力反對,爸爸寡不敵衆,隻能舍身而退輸給的“我”和媽媽合作,爸爸還是帶我去了學校,還很是無辜的樣子。
這事教育了我,車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開,否則你會出什麼事誰都不知道。
一件令我深受教育的事 (字數:450)
在我成長的記憶中有很多事,也許很多都已經忘記了,但有一件事卻曆曆在目。
記得去年夏天,窗外驕陽似火,我正在屋裡寫作業,看到小夥伴們在玩耍;聽到傳來的歡笑聲。我的手有些癢了,但我還沒寫完作業,那天留了許多作業,我并沒有出去玩。我繼續寫作業,但我有些忐忑不安,是因為我沒有寫完作業,又想出去玩,我心裡想:“管他三七二十一寫上就行。”于是,我胡寫一通,但還沒寫完。我又搖動了,還時不時向窗外望去,我有些着急了。我有些猶豫了,但我還是選擇了繼續寫作業。
這次我有些心不在焉,我忘掉去玩的事,認真寫作業。但我還是忘不掉,控制不住自己。
不一會兒,我家門開了,原來是小夥伴們啊!他們找我出去玩,我毫不猶豫的放下手中的筆,出去玩了。我玩時忘掉所有因為都忘記了,所以我很晚才回來。
第二天,老師檢查作業,我才想起來作業沒寫完,我後悔都來不及,補也補不上了。我受到了老師嚴厲的批評。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貪玩了。要玩,一定寫完作業才出去玩。這件事使我深受教育,使我終身難忘。
三年級:龐劉琦
《國際教育新理念》讀後感 (字數:2000)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在教學實踐中我深感自己的教學理論學習很不夠,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轉向塑造學習者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因此,教師的知識與觀念的自我更新便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急迫了。一個成功的教師,首先是一個善于不斷自我更新觀念的學習者,隻有在及時地汲取當代最新教育教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可是對于我來說繁忙的工作之餘讀書的時間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讀書也帶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還是讀跟我們教學有關的書籍比較的多,主要還是閱讀雜志為主,其他類書籍買的比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讀的一本書,顧明遠主編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其實我也是沖着顧明遠的名氣去選擇這本書的。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宏觀教育理念;第二部分介紹一般的教育理念;第三部分介紹教與學的理念。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廣大教師站在社會發展的高度,以時代的特點為背景,以現有教育教學理念為起點,以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借鑒。能較好的回答我們教學中碰到的常見的幾個問題:第一,“信息時代已經到來”、“知識經濟出露端倪”已經成為我們的常用話語。第二,廣大教師早就擯棄了注入式教學法,而接受了啟發式教學法,特别是近幾年來,許多引進和自創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對于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一定的理念支配着一定的行為,教育也不例外。
這本書聽起來都是理念,很理論化,但讀起來卻不會很枯燥,因為跟我們平時的教學都是緊密聯系的而且能直接幫助我們解決一些教學中的難題。
比如書中介紹的“掌握學習理論:讓差生得到同樣的發展”,就是一個我們實際教學中碰到的難題。
差生是我們老師最為頭痛的一個大問題,我想剛剛結束的考試,大家肯定也在為差生搖頭歎息了。怎樣解決差生問題,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事情,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可能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好的思路。
傳統教育中每個教師在新學期或新課程開始時,總懷有這樣的預想:大約有多少學生會成為優等生,有大約多少學生将成為中等生、有多少會成為差生。不知道我們在座的老師你們是否也有過這樣想法?這一系列預想,通過分等程序、教學方法與教材,傳遞給學生。這種傳遞造成了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通過分等程序學生的最後分等與最初的預想相差無幾。布盧姆對這種“預想“提出了尖銳的批評。這樣傳統的教育“預想”是當今教育體制種最浪費、最有循環性的一面。他壓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破壞了相當數量的學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盧姆指出了對于改善每個學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在于我們對學生與學習的看法的改變。由此,布盧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學習理論,并因此而被稱為是“摧毀美國教育的人”。
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的核心是“為掌握而教”和“為掌握而學”。
“大多數學生能夠掌握我們所教授的事物,教學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使學生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這就是布盧姆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盧姆通認為:大多數教師設想他們的學生隻有三分之一能勝任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将不及格或剛剛通過,餘下的三分之一則處于中間狀況。他認為這種想法“是當今教育系統中最浪費、最具破壞行動一面。他壓抑了師生的抱負水平,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布盧姆堅持認為,90%以上的學生都能掌握課程中的材料。為此,布盧姆與他的助手們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通過實驗、觀察、追蹤研究,他們得出結論: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兒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兒童(包括智力、情感、體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兒童)之外,95%以上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學習動機等方面,并無大的差異。隻要有适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條件,世界上任何一個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會。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一方面是課程設計和方法的不完善;我想我們的新的課程改革就是為了完善原有課程中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缺陷。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師并沒有去期待學生掌握。看來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會誤人子弟。布盧姆認為要想使學生掌握學習的内容,必須使教師具有對所有學生的期待,而不隻是對一部分學生。教師應當向學生解釋掌握性學習與一般學習有何不同,并向學生表明自己的信心,相信絕大多數學生應當而且能夠達到掌握水平。
布盧姆的這一思想對于我們解決差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相信所有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正确的學生觀,傳統的教學往往根據正态分布曲線,來給學生進行成績的等級評定,據此把學生劃分為若幹個等級。布盧姆認為,正太分
布隻能說明學生在總體中的次序何位置,而不能說明他們掌握知識的水平。這樣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師形成這樣一種觀念,即“他們會把學生的學習能力看成一種持久和穩定的東西,也就是說學生在最初發現的差異,不僅會在他們整個學習生涯中表現出來,而且會貫串于他一生的。”布盧姆認為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是可以改變的。是可以通過有效的措施得到彌補的。隻有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并且找到幫助每個學生的方法,那麼至少在理論上說,所有學生都能掌握。
為掌握而教的具體做法是:采取“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即在每個單位完成之後進行“診斷測驗”,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讓通過測驗的學生,由另一位教師有計劃的作與第一次不同的講解,一直到他們掌握有關教學内容為止。這種方法被稱為“給學生第二次機會”,“對目标射第二次箭”。
為掌握而學就是要使學生确認自己的學習能力,把自己看成是勝任學習的。按照布盧姆的說法,這是學習對學生自我觀念所産生的影響。布盧姆認為,學生經常表現的不及格和學習不勝任,會引起學生懷疑自己的應付能力,因此要引導他們在校外體驗中尋求信任和勝任。布盧姆強調,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經驗,他們就會不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會完全地拒絕學習。掌握學習能給學校帶來生機,給學生帶來信心,并幫助學生在各類學習中發展一種畢生的興趣。布盧姆的掌握理論,我們在教學中也在無形中運用,“給學生的第二次學習機會”我們也一直在做,我們對學生的課後輔導不就是為掌握而教的思想嗎,可是我們也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對于差生我們總是缺少耐心,總是超之過級,太急功近利。
讀《教育狂人陳忠聯》有感 (字數:700)
陳忠聯,之所以被稱為教育狂人,是因為自從與教育結緣後,他常出奇制勝.他表揚過打架的學生,爬牆出校的學生,染發的學生……這些學生後來走進了北大,清華等名校,甚至去了哈佛,劍橋大學.在“狂“的背後,其實是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用心.而“永不放棄“正是陳忠聯的狂勁.在他的教育方法裡有着許多成功的點子.其中“他總結的一套教育方法:換說法“讓我感觸很深.
表達是一種方式,成功的表達就是一種藝術.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有一些同學看到别人有一點毛病就不能容忍,一天到晚挑别人的毛病.陳忠聯在會上說:“有些同學'火眼金睛'隻看到别人的毛病,自己的毛病不僅看不到,還當寶貝一樣守住不放.我說這些同學就是真正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為什麼你幫人家裡找毛病,幫助别人改正錯誤,缺點變成了優點,而你自己的缺點一個也沒少,這不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嗎以後,同學們聽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說:“陳總,你别說了,我要利己,也要利人.(原文摘抄)
對照自己的教育,自己真有點慚愧.自從實施《班規》後,我班有3位同學就是'火眼金睛',總是抓住别人的毛病,而忽視了自己的毛病.我總是跟他們說:自己的毛病都沒改好,還去挑别人的毛病.先做好自己的,再去看别人的!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改變不大.我的教育方法沒達到效果,主要是我的語言表達缺乏藝術.如果用上陳忠聯的“換說法“,也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下學期不妨試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