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消費時代如何讀經典
時間:2024-11-08 02:29:51
口龔蕾
[摘要]文章以《青年文摘》近年推出的“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為案例,通過對快速消費時代下國民閱讀狀況的分析,闡述了《青年文摘》的欄目編輯思路,以期為我國雜志做好自身内容,提高競争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淺閱讀經典再造消費主義熱點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一、網絡快消環境下的國民閱讀現狀
1.國民閱讀現狀及特點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較2015年年初增加1894萬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12月增加3679萬人。[1]網絡的大規模普及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娛樂等各方面産生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尤其是本文重點關注的閱讀模式。
2015年4月,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組織實施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與2013年相比,傳統紙質媒介中,2014年國民紙質圖書和報紙的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受數字媒介迅猛發展的影響,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ad閱讀等)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個百分點。此外,2014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56本,與2013年的4.77本相比,減少了0.21本,與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有不小差距。[2]
從傳統紙媒為我們提供的文字、圖片到網絡媒體帶來的動畫、聲音、視頻等多重表現手段,可以說我們正處在一個被多種感官全面覆蓋的全媒體時代。“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還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信息獲取功能受到越來越多網民的重視,其中,有74.8%的網民将“閱讀新聞”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有43.6%的網民将“查詢各類信息”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同時,互聯網的娛樂功能仍然占據很重要的位置,隻有19.5%的網民将“閱讀網絡書籍、報刊”作為主要網上活動之一。不知不覺,随着閱讀方式、閱讀習慣的改變,我們也逐漸邁入一個快速消費的“淺閱讀”時代。“淺閱讀”,就是簡單、快速甚至跳躍式的閱讀方法,浏覽不需要深度思考,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内容多為時事新聞、生活資訊、曆史片斷、娛樂信息等。[3]淺閱讀追求的是一種短暫的視覺快感、暫時的心理愉悅和實用的信息資訊。而傳統讀書是純文本閱讀,是用單一、線性的思維模式來進行理性的深層次閱讀。網絡閱讀裡海量信息、圖像、視頻和無限多的鍊接,很難讓人們靜下心來沉思冥想,容易讓人們陷入“信息越多、思考越少”的“淺閱讀”困境,不但難以形成思想上的啟發,一定程度上,還消解了受衆的深度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
當然,網絡不過是文字、信息的載體,它可以影響閱讀,卻不能決定閱讀。決定閱讀價值和意義的根本,主要不是通過什麼載體,而是讀什麼、怎樣讀,即本文所要探讨的閱讀主體——“經典作品”;以及在這樣以“淺閱讀”為主要特征的快速消費型網絡閱讀時代裡,其存在的必要性。
2.人們為什麼要“讀經典”
在“淺閱讀”風行的網絡時代,我們還需要閱讀經典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同時代、不同民族都有一些曆經文化洗禮積澱下來的傳承之作,這些經典作品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精神涵養、深邃思想及藝術魅力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僅是各民族文化的優秀遺産,更是人們賴以滋養的精神食糧。近年來一直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表示,“價值觀的培養應從閱讀開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4]。讀經典,不僅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整體精神文化水平的發展需求,也是我們每個人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内在呼喚。
近年來,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号召。為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文化部、教育部等數十個部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關政策,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豐富活動内容和手段,緻力于形成全社會“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輿論氛圍和文明風尚。[3]2012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将文化建設列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号召,全民閱讀立法更是被列入了國家立法計劃。以上系列舉措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倡導讀經典,既是對這種成果和影響的鞏固,又是提升全民閱讀活動的重要指向。[5]
2014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曾說:“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6]2014年10月,習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多次深情談到了自己在知青時期的閱讀,“當時的文學經典毫不誇張地說能找到的我都看了。”此後,習主席陸續在不同場合列出了自己的閱讀“書單”,其中包括世界各國曆史、哲學、文學、藝術方面的經典書籍。
無論從國家自上而下的引導、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的傳承,還是我們每個人對自身内在精神的要求的角度看,讀經典都已成為一個時代的話題。而如何與迫切的時代需求相呼應,與浮躁的閱讀現狀相對抗,怎樣吸引人們閱讀經典、推廣經典?都是值得廣大媒體人探讨的嚴峻課題。
二、《青年文摘》在引導讀者“讀經典”上的探索與實踐
綜觀當下的主流出版物,很多出版社為适應人們快節奏的生活,紛紛出版外形輕巧,價格便宜的口袋書或手掌書;或以重新設計排版等方式對傳統經典作品進行“再造”。報紙的出版周期最短,以新聞性和時效性見長,在經典閱讀上可為空間較小。雜志的出版周期、時效性和“可閱讀性”均介于以上兩者之間,在引導讀者進行經典閱讀的方式和角度上大有可為。其中,文摘類雜志通過整理、篩選、整合等手段,可為讀者提供信息含量高的文章,又因其刊登内容老少皆宜,所以覆蓋面比較廣,影響力也較大,故對于推進全民讀經典的工作更是責無旁貸。文摘類雜志的大多數内容都來自于已經出版的文章,是對經過編輯和讀者眼力考驗的内容的萃取,這其中,經典作品自然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青年文摘》作為具有30多年曆史的品牌文摘類雜志和中國發行量很大的青年類期刊,一直堅守“弘揚先進文化,服務引導青年”的辦刊宗旨和“青少年健康成長、成才、成功的心靈讀本”的雜志定位。具有經典潛質的文章或經典作品是《青年文摘》多年形成的選稿标準。可以反複讀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現在讀有意義,幾年後讀還有價值,以“耐讀”為基本特征的“經典性”是《青年文摘》的重要特色和品牌優勢。在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的新媒體時代,這種經典性顯得尤為稀缺和珍貴。《青年文摘》的主體讀者是青少年,這個群體正處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長階段,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7]也是最需要通過經典文學作品來豐富、提升自我的群體。如何以青少年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指導他們讀經典,這個課題反複被編輯們研究、論證并實踐着。
前文提到網絡快速消費時代的“淺閱讀”特征,其實閱讀最重要的不是通過什麼載體來讀,而是讀什麼、怎麼讀。作為大衆文化類媒體,讀文摘類雜志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淺閱讀。目前,影響力較大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摘類雜志,對經典作品的反映主要集中在詩歌、散文、短篇小說等篇幅較為短小的文學門類,如《讀者》《文苑·經典美文》等,沒有跳脫雜志過于輕巧、閱讀深度不夠的局限性,在對讀者閱讀内容“由淺入深”的引導上,欠缺力度。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下,《青年文摘》關注到目前雜志媒體鮮有涉獵的領域——中長篇經典小說的重讀,開辟相關欄目,是文摘類雜志在引導全民讀經典上一次獨創性的嘗試。
2012年10月,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一時洛陽紙貴,掀起了全民文學閱讀的熱潮,《青年文摘》把握住了這個時機,推出“文壇名家名作大系·中國當代文壇篇”欄目。雜志出版後,反響熱烈。在此基礎上,編輯部趁熱打鐵,将欄目系列化,陸續推出了第二季“中國現代文壇篇”、第三季“英國篇”、第四季“美國篇”……并依據讀者和業界的反饋意見,不斷豐富調整,逐漸将其打造為雜志極具“經典性”的品牌欄目。
該欄目在引導大衆讀經典上的“品牌性”和“創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選取更“可讀”的“名家名作”
一說起讀經典,很多人腦海裡第一時間湧現的一定是很多艱澀的大部頭作品。“文壇名家名作大系”這個欄目定位于經典長篇小說的節選,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名家名作中遴選作品,以及具體章節的取舍上怎樣貼近讀者的需求,是這個欄目成功與否的首要因素。
《青年文摘》的主要受衆為青少年學生,他們處在人生中渴求獲取知識的爆發期和閱讀習慣的關鍵養成期,但同時,他們的課業負擔極重,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網上信息獲取和博覽群書式的海量閱讀,特别需要有人去埋頭為他們做“沙裡淘金”的工作,找到符合他們當下需求的具有時代特征的好文章,用短小的篇幅傳達給他們最豐富的信息,同時還要讓他們感到饒有趣味。在當下新媒體爆發的時代,适應讀者閱讀習慣的新變化,在思想内容和選編形式上與時俱進,創新求變,突出“策劃性”“精煉化”“趣味性”等新特色,是“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主要的創辦和發展策略。[7]簡單地說,我們要選取的是更“可讀”的名著。
以第一季“中國當代文壇篇”為例,欄目從構思到最後成形,基本的流程為:編輯提出作家和作品篇目初稿後,在征求文學專業權威人士和中學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等專業人士意見的基礎上,反複論證、修改,最終确定了莫言、餘華、劉震雲、蘇童、王安憶等20位當代知名作家,選擇其成名作或代表作中的經典中長篇小說進行節選,按照一期一人一作的形式,為讀者帶來一場經典文學的盛宴。
其中,作家和作品的選擇在考慮其文學價值的基礎上,以其在廣大青年讀者中的知名度、是否更貼近青年讀者的閱讀趣味為重要标準。比如:以往不入主流文學界“法眼”,一直被老師和家長排斥,認為對于青少年來說是閑書的文學種類——言情、武俠、推理、科幻、童話等文學門類也強力入選,作家名錄裡陸續出現了金庸、鄭淵潔、柯南·道爾、阿西莫夫等青少年耳熟能詳的名字,不禁讓讀者大呼過瘾。讀者紛紛評論:“《青年文摘》真是太厲害了——看到‘文壇名家名作大系’出現金庸的名字,内心很激動,武俠又回來了!”“因為我仍有夢,依然将你放在我心中。總是容易被往事打動,總是為了你心痛。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永遠的程蝶衣!”,等等。
2.重讀“經典”必須借勢“熱點”
當下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已将我們卷入消費社會的潮流之中,消費社會帶來的“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勢的轉變,同時也是一種整體性的文化轉變”。消費社會的一大特點,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态和文化消費方式越來越依賴于視覺元素,視覺傳播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傳播方式。在消費社會,圖像、影像等視覺内容與形式日益成為我們文化中的最主要内容和存在形式。[8]影視業的飛速發展對文學作品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文學名著不斷被拍成影視作品,文字普遍呈現出視覺化狀态,在圖像面前開始處于從屬地位。人們“不讀”或者“很少讀”小說;另一方面,影視市場的大繁榮歪打正着地提高了文學作品的影響力,人們更多的是通過影視作品來認識文學作品。這其中,文學經典有着經久不衰的魅力,長期以來受到電影人和電視人的青睐。此外,消費社會另一個重要特征為粉絲經濟時代。“造星”成為各行業提高人物知名度、擴大行業影響力的重要營銷手段。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青年文摘》的“文壇名家名作大系”也順應潮流,采用“經典”借勢“熱點”的策略,在各種熱點文化事件、熱點影視劇上映的節點,及時為讀者提供最具有“時效性”的名家作品。
比如,欄目的創辦就是借了“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這一熱點文化事件的東風。編輯部在欄目系列、作家知名度、作品類型初步排序後,也會根據文化熱點随時調整“插播”,在大制作影片《黃金時代》《白鹿原》《歸來》等熱映時,及時推出相關作家及原著小說節選,讓讀者更深層理解了作品的内涵。評刊反饋中,有讀者表示:在各大媒體“蕭紅熱”時在雜志上看到了其作品《生死場》的節選;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熱映時看到了原著《陸犯焉識》的節選出現在我們雜志上……讓人“非常驚喜”,立刻又會“去找原著來看”。這種借勢法也讓我們的“經典”不再充滿故紙堆的塵土味,而有了幾分“明星像”。
3.“再造”經典,做讀者閱讀生活的“燈塔”
經典作品中,中長篇小說因其篇幅長、情節連續性,常使得雜志編輯覺得難以下手,找不到合适的表現方式,而不得不成為文摘類雜志的“盲點”。所以如何編輯加工中長篇作品,使其适應雜志的篇幅節奏限制,如何達到令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引導讀者重新發現經典,也是“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面臨的一大挑戰。
傳統報紙雜志對長篇經典作品的選編方式多為節選或縮編,其缺點也很明顯,節選部分不痛不癢,情節脫節,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縮編版成為故事梗概,作者的語言風格、細節構思全無體現。在綜合考察了各類媒體對中長篇經典作品的選編方式後,《青年文摘》揚長避短,确定了“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的編輯方法為:原文經典譯本節選,不做縮編,盡量減少删節,“隻删不改不加”,保留原作的語言風格和文學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現經典風貌。有時為盡量表現情節的完整性、戲劇沖突的集中性,會在删節後,用一兩句話連貫故事情節,編輯會在這些附加語句上做出标注,以不影響讀者對原著的理解。
在作品和章節的選取上,可讀性為第一标準,在最大力度保持作者文學風格的基礎上,追求情節相對獨立完整,情感更恒久共通,力圖更能讓當下的青少年産生共鳴。比如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少年王琦瑤參觀電影片場,映射着當下青春期少年的明星夢;金庸《射雕英雄傳》中三場桃花島招婿的考試獨立成章,趣味性十足;而《簡·愛》中男女主人公的花園表白,則是文學史上最富有哲理和内涵的愛情經典段落之一,影響了幾代人。
該欄目對經典中長篇的“再造”不僅吸引了很多讀者對原著的閱讀興趣,也成為讀者閱讀經典的燈塔。讀者紛紛表示:“在現在這個網絡小說風靡的時代裡,很多經典已被遺忘。有《青年文摘》的帶領,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名家名作,領略文化魅力!”“這兩年來通過‘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我讀到了許多震撼心靈的小說。古今中外琳琅滿目、良莠不齊的小說不知道哪些值得一讀,‘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是一座‘燈塔’,指引我在書海找到迷人的風景。”……至于有的讀者反映,剛剛看到某篇名著的節選,“就在語文考試中考到,很開心!”,則是意外的收獲了。
三、經典也是個性,“内容為王”的關鍵永遠是創新
文摘類雜志由于刊登的都是已經發表的轉載文章,相對于新媒體的“全息化”和“及時性”,劣勢非常突出。此外,在不少讀者眼中,文摘期刊由于稿源近似,定位重疊,經常出現重稿,同質化問題嚴重。加強文摘雜志的策劃性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而結合自身内容定位,策劃獨特的闆塊和欄目更能使文摘類期刊呈現出自身鮮明的個性。
網絡快速消費時代下,堅持自己的辦刊宗旨和基本定位,在多年堅持的對目标讀者的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保持并強化多年積累下來的“勵志性”“經典性”和“範本性”等品牌特質和優勢,是《青年文摘》應對新媒體挑戰的重要策略。利用不可替代的獨創性品牌欄目避免同質化,也是我們在激烈的市場競争環境下的主動出擊。《青年文摘》的“文壇名家名作大系”誕生于全民讀經典的社會熱潮下,一方面是媒體責任感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利用獨特視角對世界文學的系列化盤點。所以雜志的發展應注重獨特的編輯思路對于塑造雜志的獨特氣質和品牌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網絡快速消費時代,對傳統媒體人來說,機遇與挑戰并存。《青年文摘》近年來通過微博、微信、貼吧等多種網絡途徑加強了與青少年讀者間的聯系和互動,“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的創辦正是建立在對讀者群體進一步的了解和分析之上。該欄目的創辦及不斷成熟的過程,也是一本傳統的紙質雜志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的過程,我們一方面利用了新媒體傳播高速、信息量豐富、推送精準、交互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也極大發揮了傳統紙媒的優勢,通過職業編輯的工作,樹立雜志的内容權威性、思想性和品牌影響力。《青年文摘》“文壇名家名作大系”欄目,正是基于對傳統紙媒優勢的認識和研究的基礎上,集中進行了傳播内容的深度挖掘,用“深度”應對“快餐文化”,引領讀者進入更有營養的經典閱讀的世界。
歸根結底,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脫不開“内容為王”的規律。新媒體的發展拓寬了信息傳播的渠道,市場對傳播内容的需求也相應加大。因此在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依然需要緊抓“内容”這一傳統優勢,[9]順應和引導讀者的文化消費需求,拓展傳播内容的深度和廣度,在保持自己的鮮明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求變,方可在新媒體時代占有一席之地。
注釋: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5-07-22)[201507-28]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2]息慧嬌.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在京發布[EB/OL].(2015-04-20)[2015-07-28]http://www.chuban/yw/201504/t20150420_165698.html.
[3]李浩.“淺閱讀”語境下推廣經典閱讀的價值研究及策略.圖書情報論壇.2013(3):80-83.
[4]朱永新.讓閱讀成為國家節日.人民日報.2014-04-22(5).
[5]辰目.讀書,缺少的仍然是深入…….出版發行研究.2012(3).
[6]朱永新.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閱讀水平”.人民日報.2012-01-06.
[7]楊潤秋.淺談新媒體時代《青年文摘》的發展之路.中國編輯.2013(2):57-59.
[8]劉進華.影像奇觀探源.電影文學.2009(24):4-6.
[9]劉曉林,鄧利平.傳統媒體的傳統優勢.青年記者.2012(21):17-18.
(作者單位:《青年文摘》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