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數據新聞學的編輯理念與編輯能力的創新研究
時間:2024-11-08 02:57:28
[摘要]随着大數據在新聞出版領域的廣泛應用,編輯的職業理念與能力素質被賦予新的内涵和要求。數據新聞學作為大數據時代興起的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新聞生産方式,為編輯工作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應用範例。根據數據新聞的特點和影響,創新維度的編輯能力被界定為“3C”能力(即數據搜集能力、數據整理能力、數據呈現能力)。
[關鍵詞]數據新聞學大數據編輯理念編輯能力
[中圖分類号]G21[文獻标識碼]A
一、數據新聞學對編輯工作的影響
目前,數據新聞學的研究和實踐,已受到世界各國媒體的廣泛關注。數據新聞學,簡單來說就是研究數據新聞生産原理和傳播規律的一門學科。我們對數據新聞的界定是:通過數據抓取、數據挖掘等技術手段發現新聞線索,再依靠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等方法揭示數據背後的關聯,最後運用可視化手段将數據進行整合,為用戶提供輕量化閱讀體驗的一種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2012年,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由全球編輯網(GlobalEditorsNetwork,GEN)主辦,吸引了衆多數據新聞實踐者參與。[1]16此獎作為專門為數據新聞報道設立的獎項,對于彰顯數據新聞的價值,設定數據新聞的實踐标準,啟發編輯的數據新聞創意等,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為新聞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數據新聞學不僅改變了新聞的生産傳播方式,而且對編輯工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傳統新聞生産模式中,記者憑借個人新聞敏感,通過新聞采訪與寫作,為媒體提供新聞線索和新聞報道;編輯的主要任務則是對稿件進行後期選擇和加工,編輯工作的成效取決于稿件本身的數量和質量。而在數據新聞運作模式中,編輯工作可以變被動為主動,編輯在數據搜集和加工的基礎上可以獨立編發新聞,可以為受衆提供基于數據分析的科學洞見和内容闡釋。換句話說,“與記者在某一個視野有限的觀察點上對事物進行的觀察與分析不同的是,有效加工的大規模數據可以揭示更大範圍内的或更接近事實的情狀”[2]。因此,建立在大數據技術基礎上的新聞報道比個人主觀判斷更為可靠。在大數據時代,編輯工作應着眼于解釋新聞事件與個人的關聯,分析事件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幫助用戶進行意義解讀和做出決策。編輯應逐漸适應數據新聞的新要求,扮演好“意義生成者”的新角色。
新媒體時代,QQ、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全面浸染着人們的生活,面對紛繁複雜的數據,人們很容易陷入數據漩渦,而數據新聞能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幫助受衆在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格局中節省時間、精力和成本。同時,互聯網改變了人們對信息和知識獲取的傳統觀念,開放存取(OA)的理念深入人心。編輯一方面要幫助用戶查找和辨别信息,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數據使新聞更易被理解和信服。從編輯工作的角度看,大數據是其獲得新知、創造新價值的源泉,但不是所有數據都具有新聞價值和傳播意義。隻有當數據被加工成新聞,與受衆産生直接聯系,它的附加值才能得以顯現,才能産生深遠的傳播影響。尤其對于一些複雜的社會問題,編輯有必要,也有能力将生澀難懂的數據轉換成形象生動的數據新聞,促進受衆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和理解,從而更好地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因此,随着數據新聞的日益普及,無論是傳統媒體編輯還是網絡編輯,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編輯理念,拓展自己的編輯技能,以适應新形勢的需要。
二、大數據時代的編輯理念創新
編輯工作被認為是“出版的中心工作”,在文化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數據時代,新媒體和新業态的出現給編輯工作帶來諸多挑戰,數據新聞學從理論到實踐為新聞出版業的變革提供了契機,為編輯在新環境下的轉型跨越提供了機遇。數據新聞學的核心思想是用數據說話,這就要求編輯以全新的理念來承擔數據加工及傳播的職能。
1.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用數據創造價值
傳播“碎片化”是傳媒業的一種新趨勢,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漸已形成,“個人占有率”将取代“市場占有率”成為大數據時代媒體競争的新目标。因此,用數據為用戶創造價值,滿足用戶個性化、多樣化的信息需求,是媒體人應對新環境的根本策略。
“在大數據的實際應用中,用戶的最終目的是利用大數據進行更好的決策,這些決策可以發生在政府政策制定、社會輿情監測和商業營銷等領域。”[3]大數據時代,編輯應逐漸形成“服務受衆、精準營銷”的意識,借助數據統計、可視化呈現等新技術手段,幫助用戶在數據海洋中捕捉一個個清晰直觀的新聞畫面,從而使用戶認識到一項公共政策的實施對個人産生的影響。例如,搜狐新聞品牌欄目《數字之道》曾有一篇題為《中國式二胎》的數據新聞,從行政學、政治學、經濟學和倫理學四個方面,以數據圖表的形式為讀者揭示了生二胎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讓讀者在數據新聞中找到數據背後所蘊含的價值和意義。
此外,社交媒體也為編輯的數據采集和整合提供新的思路,為編輯開展個性化新聞服務提供新的選擇。在社交網站上,每天的熱門話題、文章轉發、圈子分享等都會産生驚人的數據,編輯如果沒有大數據的理念,就會失去很多有價值的數據。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編輯可以掌握用戶的關注熱點與閱讀偏好,從而對數據新聞題材的深度、廣度進行調整,更好地滿足不同用戶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
2.堅持數據優選優化,走文化創意之路
編輯活動的基本規律是優選優化,即編輯通過對信息的選擇和加工,生産出新的精神産品,從而引領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在大數據時代,編輯對數據的選擇實際上代表着一種觀念、一種價值、一種文化,具有選擇性、科學性、時代性。[4]所以說,編輯在滿足用戶細分需求的同時要注重内容的把關和提升。
新媒體拉近了編輯與受衆的距離,大數據為編輯工作提供了便利,但過于看重大數據分析的結果,一味地迎合受衆需求,卻與編輯的職能要求相違背,還可能對整個出版文化生态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強調數據的優選優化,強調編輯的文化引領作用。大數據時代,編輯作為把關人,需要加大對數據的把關力度,提升數據鑒别力、整合力和創造力。對公衆來說,海量的數據往往并不具有實際意義,編輯的作用就在于對零散的、無序的數據進行選擇和加工,從龐雜的數據中分析、提煉有用信息,以數據新聞的形式将數據與個人關聯起來,創造出對公衆有價值的新聞内容或者有趣的新聞故事。
數字出版時代的文化産品呈現出一種非線性的結構特點,這對文化内容的豐富和複合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借助數字出版技術和微時代的傳播渠道,出版者可以開發更多的文化創意産品。比如,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推出的純電子書《中國故事》,就是基于大數據思維,由大衆參與創作并反映大衆故事的出版嘗試,既有傳統的編輯理念,也有網絡的互動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見,新時期的編輯要自覺融入新媒體生态中,樹立文化創意理念,不斷提升對數據優化整合及創新增值的能力,做數字文化産品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3.把握全媒體、立體化的編輯運作理念
目前,由于媒體融合帶來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和複合化,編輯出版活動也逐漸延伸到移動終端、互聯網服務等多個領域。為了适應這種變化,編輯思維方式也應從平面走向立體,堅持全媒體開發、立體化運作的全新理念。
數據新聞通常是運用可視化技術,以信息圖表的形式進行發布。信息圖表主要是通過表格、圖形、地圖、動畫、視頻等視覺化工具來傳遞新聞數據及信息。[5]在當前社交媒體廣為盛行的趨勢下,數據新聞若能搭上社交化的快車,則可以豐富、擴展其報道範圍,使新聞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和更多的關注。比如,英國《衛報》在“2012年美國大選報道”的數據新聞專題中,為每篇報道都設置按鈕,方便用戶在浏覽時将其一鍵式分享到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和影享(inshare)等多個渠道。反過來看,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也能夠成為數據新聞的來源,受衆也能夠成為新聞的提供者和分享者。數據新聞的互動性要求編輯在創作和發布新聞時要有開放意識,要鼓勵受衆與數據互動,從多渠道、多角度發掘數據的價值。
三、在數據新聞學視角下編輯能力的創新研究
如今,數據的爆炸式增長和技術的廣泛運用,對編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捕捉、分析和展示數據的能力将成為編輯能力的主要内涵之一。“數據新聞學的研究目的在于将新聞思維和數據使用結合起來,将傳統表現方式和數據可視化、網絡互動結合起來,用最簡潔、直觀的數據新聞為受衆诠釋新聞、揭示意義。”[6]因此,在數據新聞學視角下的編輯能力,不僅包括傳統的文字寫作、修改加工等能力,而且包括數據挖掘、數據統計和數據可視化呈現等多種創新能力。
大數據時代,數據一方面是編輯創作數據新聞的來源,另一方面是編輯加工的重要工具。依據傳統的新聞報道流程,本文将數據新聞報道分為數據搜集、數據整理和數據呈現三個階段,并依此将編輯的創新能力概括為“3C”能力,即Collect(數據搜集能力)、Collate(數據整理能力)和Convey(數據呈現能力)。
1.Collect——數據搜集能力
數據新聞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開放數據。在大數據時代,編輯應該形成在日常工作中随時捕捉數據的意識,積極探索搜尋多樣化的數據資源。從目前來看,利用數據開展新聞報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從海量數據中發現并提出問題;另一種是先有問題,再根據問題搜尋相關數據。根據數據獲取的渠道不同,我們可以将數據分為一手數據和二手數據。前者一般通過網絡投票和用戶調查等手段獲取,後者通常來自于專業數據庫、數據中心或其他數據網站。
從首屆“數據新聞獎”參選情況的資源方面來看,其議題主要涉及财政預算、環境污染、法律權益和居民消費等内容,而這些領域的數據大多掌握在政府部門手中,所以政府的公開數據是這些新聞的主要來源。[1]17現在不少國家和政府已建立自己的數據門戶,并逐漸開放數據以供公衆和媒體應用,例如美國政府的數據門戶、我國國家統計局的“國家數據”等。
除了政府部門的數據,編輯還有多種數據挖掘的途徑和方法。數據挖掘可以将數據的簡單記錄功能拓展到數據的開發利用,其對象可以是任何類型的數據,包括科學數據、商業數據、數據庫中的數據和網絡上的數據等。[7]國内知名的數據庫有CNKI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等,數據中心有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百度數據研究中心等,數據網站有CNZZ數據專家、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Hitwise)等。如果編輯需要對數據進行讨論或咨詢,還可以選擇一些數據論壇,比如數據人、數據熊貓等。
此外,編輯還可以通過搜索引擎、信息門戶、社交網站和維基百科等途徑來獲取數據。目前,包括谷歌(Google)、全網(AllTheWeb)、遠景(AltaVista)等在内的衆多知名搜索引擎常常被用于數據搜集工作,不同的搜索引擎其檢索方法和檢索結果也不盡相同。因此,在當前網絡環境下,媒體編輯應該根據搜索引擎的各自特點來收集數據,并且從中獲得盡量“優質”的研究數據。[8]當然,編輯的數據搜集渠道也不限于網絡媒體,可以是多種媒體資源并用,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國式二胎》的數據新聞,其數據來源包括新快報、湖北省人口計生委、《人口與計劃生育》等。
2.Collate——數據整理能力
在數據搜集的基礎上,編輯還需具備數據甄選、統計、加工等能力。面對各種來源、各種類型的數據,如何進行數據的甄别和選擇是編輯面臨的首要問題,需要編輯以嚴謹、科學的工作态度,通過頭腦分析判斷和各種技術手段,識别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于數據新聞而言,數據本身往往就是新聞報道的核心内容,一個數據出錯就可能影響一篇報道的輿論走向。編輯作為媒體把關人,應該對數據有較高的敏感度和辨别力,盡量減少各種數據的錯誤。具體工作包括篩選、去重和留精,即從海量數據中篩選出所需的數據,去除重複的數據,保留精準且有價值的數據。
編輯在處理數據時,還需對數據進行統計整理,以便讓數據更為直觀有用。比如将不同類型的數據轉換成統一的格式或單位,将抽象的數據通過換算、對比等方法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數據。由于數據新聞所涉及的數據量巨大,在數據分析處理的過程中,編輯需借助軟件工具來提高數據統計的效率,常用的數據統計分析工具有:電子表格(Excel)、統計産品與服務解決方案(SPSS)、統計分析系統(SAS)等,可用于統計學分析運算、數據挖掘、預測分析和決策支持等多項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說,數據新聞實際體現了從傳統的新聞調查到數據分析,從一手采訪數據到二手統計數據的變化。對受衆而言,數據的價值提升了,新聞的門檻變低了;對編輯而言,其工作視野拓寬了,能力要求提高了。
《衛報》網站的特色欄目“數據博客”是開放新聞的代表,從2009年1月到2013年5月,制作的數據新聞達2500多則,數據類型包括量化數據,質性數據,以及兩者兼顧的混合數據。[9]當《衛報》編輯從公共數據源獲取數據後,就通過谷歌提煉(GoogleRefine)和數據牧馬人(DataWrangler)等工具對數據做初步處理,清除一些無用數據,再依靠特殊的軟件程序對數據進行深度處理,挖掘隐藏于數據背後的新聞故事。所以,分析數據、整理數據的過程相對于其他環節是最費時費力的,也是最能體現編輯素養和綜合能力的一個環節。
3.Convey——數據呈現能力
事實上,傳統新聞也有基于數據分析與統計而誕生的作品,數據新聞與之相比,最大的特點是數據展示的多樣化和互動性,這得益于可視化技術的發展。“可視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将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10]可視化技術為數據新聞的受衆提供了更佳的閱讀體驗,逐漸成為數據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要加強對數據可視化技術的學習和應用,以簡單、形象的報道方式激發公衆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充分發掘數據新聞在大數據時代的傳播價值。
當然,對于傳統編輯來說,掌握數據可視化技術有多種選擇,既可以利用專門的工具軟件,如畫面(Tableau)、谷歌融合表(GoogleFusionTables),也可以享用免費的網絡服務,如IBM開發的多眼睛(ManyEyes)網站,提供數萬個可視化方案,用戶隻需上傳自己的數據,就可以在線生成各種類型的可視化圖表。選用什麼工具、什麼形式來可視化,實際上取決于數據呈現的具體要求,在數據新聞實踐中使用較多的是時間線、數據地圖和交互圖表三種類型。其中,時間線能表現數據在時間維度上的變化,數據地圖能展現數據在空間維度上的分布,交互圖表則以靈活多變、界面友好的圖表形式來取悅受衆。除了這幾大類型,數據可視化還有很多表現形式,包括用來顯示名詞使用頻率的标簽雲、顯示社會關系的網絡圖和層級圖等。
數據可視化雖然是數據新聞的重要表現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現手段,近年來流行的靜态信息圖也是圖文并茂展現新聞的一種方式。編輯在進行數據形象化處理時,需要衡量哪種形式在傳達信息與吸引讀者方面最為有效。随着科技的發展,軟件工具的種類、功能将越來越多,編輯在呈現數據時将會有更多選擇,即使是那些不善于技術的編輯也能靈活運用數據,成為新媒體時代的“數據通”。當然,編輯要想制作最佳視覺效果的數據新聞,一定的藝術美學功底是必不可少的。
從數據呈現的角度來看,數據新聞很好地印證了“傳媒是科學、技術和藝術的集合”這一著名觀點。編輯作為數據新聞的發布者,需要在出版業的變革中不斷開拓新的思路,發掘數據的創新點和增值點,自覺提高“3C”能力,勇敢迎接大數據和新媒體的挑戰。
注釋:
[1]王斌.大數據與新聞理念創新——以全球首屆“數據新聞獎”為例.編輯之友,2013(6).
[2]彭蘭.“大數據”時代:新聞業面臨的新震蕩.編輯之友,2013(1):6-10.
[3]苗卉.大數據時代編輯理念的更新.新聞愛好者,2013(7):80-82.
[4]吳平.數字出版時代的編輯理念.中國出版,2009(2):53-55.
[5]雷蔚真.跨媒體新聞傳播理論與實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4.
[6]張炯,廖安安.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能力重構.中國出版,2014(2):26-29.
[7]夏南強.信息采集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35-136.
[8]邱均平.網絡計量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30.
[9]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新聞記者,2013(6):7-13.
[10]劉傑.數據新聞可視化叙事初探.科技傳播,2013(16):26-27.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湖北第二師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