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選擇”是傳統出版的必然選擇
時間:2024-11-08 03:05:30
囗吳培華
[摘要]文章從比較微觀的視角,針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指出傳統出版業的編輯就是“選擇”,出版就是“提供”。我們提倡服務,就是要為社會、為讀者提供“選擇”的服務,選擇作者,選擇内容,選擇精品。因此,專業化就成了傳統出版業在互聯網時代堅守與變革的重要課題。這是以海量信息為基本特征的網絡出版所無法做到的。
[關鍵詞]傳統出版選擇專業化核心競争力堅守與變革
[中圖分類号]G23
[文獻标識碼]A
在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便捷的閱讀方式,為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提供了無限的便利。出版業同樣如此,從信息的數字化到網絡出版,精神文化産品的産生、傳播與消費的方式的變革幾乎是颠覆性的。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漠然置之;我們必須研究,而不能冷眼旁觀。
筆者曾在去年與今年8月,分别發表了《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傳統出版業必須在堅守與變革中前行》(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開卷社長論壇”)《我們走進的是“+互聯網”時代——再論傳統出版的堅守與變革》(《科技與出版》),分析了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業所面臨的發展态勢,從比較宏觀的角度提出了傳統出版業的發展模式、應對的策略,明确指出了在這個時代我們的态度——既要堅守自己的長項和優勢,又要努力變革自己,适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本文将從比較微觀的視角,針對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指出傳統出版業的編輯就是“選擇”,出版就是“提供”。我們提倡服務,就是要為社會、為讀者提供“選擇”的服務。選擇作者,選擇内容,選擇精品。這是以海量信息為基本特征的網絡出版所無法做到的。因筆者已有前述兩篇相關文章,故本文姑且作為“三論傳統出版業的堅守與變革”吧。
一、“選擇”就是發揮傳統出版業的優勢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已經不再是出版社的專利,人們可以借助網絡,随時發表自己創作的文字,謂之網絡出版,這對傳統出版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網絡媒介的快捷便利,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播面之廣,确實讓傳統出版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危機之中。顯然,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最大的區别是前者不經選擇,人人是作者,人人是出版者,所以它的信息是海量的,它的傳播是快捷的;後者是必須經過選題的論證、編輯的整理加工,它讓信息成為了有用的知識。所以,在互聯網時代,“選擇”與否,幾乎成了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最顯著的區别。不經過選擇,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即便有真的金子,也會被淹沒在泥沙之中,“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互聯網時代,它的概率很低很低。而“選擇”,正是傳統出版的本職、本能、本行,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就是“選擇”,選擇好的主題,選擇合适的作者,選擇好的表現形式,選擇合适的讀者對象。“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讓傳統出版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優勢。而互聯網時代的本質特點,更凸顯了選擇的必要性。不管是網絡出版,還是傳統出版,其主語還是“出版”,而出版的對象就是内容,離開了内容,一切出版就沒有了任何的意義。就其本質而言,出版就是“提供”,編輯出版就是把經過“選擇”的内容,通過經過選擇的作者“提供”給合适的讀者對象。内容是必須經過選擇的,“選擇”既是傳統出版特有的優勢,也是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的必然選擇,而“+互聯網”正是傳統出版“選擇”的必然手段。
借用某位偉人曾經說過的,選擇就是要經過“去僞存真、去粗取精、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改造制作功夫,選擇就是要獨立思考,選擇就需要獨立思考。記得聽過猶太人講過一個故事:有個猶太人開了一個加油站,因為地理位置好,車來人往,生意很好;另外一個人去了,他在加油站邊上開了個便利店,因為車來人往,生意也很好,而且大家相安無事,相得益彰。可要是在我們國家就不同了,一看加油站生意好,肯定在對面也開一家加油站,美其名曰競争。這個也許是中國人與猶太人的區别之一。競争,我們經常是同行競争,而不是錯位競争。在出版業,缺乏獨立思考、缺乏創新能力,跟風出版、重複出版的狀況在中國的圖書市場普遍存在,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出版的實踐告訴我們,精品就是在獨立思考的選擇中産生的。而互聯網的産生,讓我們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時代海量信息的特征又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編輯選擇在出版中的重要性。今天的大數據時代不僅面臨“查不準”(數據快速增長導緻虛警輸出規模超出人工處理的極限能力)、“防不住”(數據規模的急劇擴大進一步凸顯傳統預警分析技術的困境)的問題,更将迎來“存不起”的挑戰,解決和提高存儲與清理能力的問題成了今天的技術難題。
據統計,互聯網流量全球新産生的數據流量已經達到年增40%,全球信息總量兩年就可以翻一番。2014年人均流量為每月1萬MB,而在2000年僅為每月10MB;2013年全球互聯網流量每天為2.7EB(全年985.05EB),而2001年一年僅為1EB的流量(1EB的容量可以刻滿1.68億張DVD)。快速增長的存儲規模和投入已經成為制約,除了繼續解決存儲硬件開發,提升存儲空間能力,再就是必須加大對數據容量的壓縮、理解和清理,因為這些數據的90%其實是無須存儲的,但目前的處理能力跟不上,要麼存着,要麼扔掉,如何篩選、抽取、歸類、存放,除了提升存儲空間的能力,還有就是必須提升數據處理能力。[2]——而數據處理其實質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有位經濟學家說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電腦不可能代替人腦,不管網上有多少大數據,它對客戶信用的評價并不精确,有誤差,線上永遠代替不了線下。隻要電腦代替不了人腦,決策就必須依靠個人的經驗與判斷,因此不相信互聯網公司可以通吃。我也不相信在未來的時代,誰掌握了大數據,誰就占領了未來的制高點。科學是有邊界的,解釋力和預測力都極為有限,不管未來如何發展,這個世界總有相當大的部分是我們無法用數據和模型來解釋的。[1]科學技術、經濟發展規律如此,那以内容産業著稱的出版業就更是如此了。
二、專業化的“選擇”将成為傳統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追求
在我進入出版業三年後發表的第一篇關于出版的專業文章《編輯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裡,我就指出:“大學出版社尤其是新建的大學出版社,必須發揚團隊精神,選準自己的定位,打陣地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則,将經不起任何風浪的沖擊,其後果将是不堪設想的,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在16年前,我在我的第一篇在業内産生了比較大影響的文章《世紀回眸,我們更應該看到些什麼——中國圖書出版業問題探究》中第一次提出了專業化的問題。“練好内功,依靠專業化、市場細分和營銷的加強去實現内涵擴張,達到逐步建立特色和樹立品牌,從而為後階段的規模競争積聚實力,鍛煉隊伍。”之後,我連續在關于大學出版社發展研究的系列論文中,始終以“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這組關鍵詞論述了大學出版社的發展之路。[3]如果說,在十多年前我們強調專業化,是為了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找到自己的定位,開辟自己賴以生存的根據地;後來又在相當長的時間内,我們終于“沖破”了專業分工範圍,希冀自己的出版範圍更寬更廣,那是為了拓展領域、擴大規模、做大體量。存在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在曆史的某個階段,呈現出的某種形态模式,也自然在特定的曆史階段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那麼,在互聯網時代,我們重提對專業化的選擇,則絕不是簡單意義上對曆史的重複,而是在新技術條件下傳統出版業發揮自身優勢、參與競争、适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必須學會選擇。選擇就必須獨立思考,就必須強調專業化,隻有專業化,才可能有正确的選擇,才可能作出正确的選擇。以大學出版社為例。我一向認為,大學出版社由其依托高等學校的特點決定了它必須走特色化、專業化的發展之路,必須以其無可替代的品牌産品在中國出版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樹立特色和品牌應該成為大學出版社發展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專業化、特色化到品牌的确立,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關系鍊,隻有在專業化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穩固而有前景的特色,靠“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遊擊戰是不可能形成特色的。品牌的出現,是特色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完全可以這樣說,專業化是特色化的基礎,特色化是專業化追求的目标;而特色化對于品牌則是孕育産兒的母體,品牌的出現就是特色化發展的極緻,是特色化的标志物。
專業化的“選擇”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傳統出版業發展的必然追求。特色、創新、品牌、精品無一不是來自于專業化。隻有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裡,在自己長期精耕細作的領域裡不懈探索、勞作,才有可能創新,創出自己的品牌,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才可能打造出隻屬于你自己的品牌産品群,從而穩操在某個領域裡的話語權,引導它的發展潮流。
對于出版企業來說,專業化的“選擇”,是關于出版企業整體規劃的發展戰略。以清華大學出版社為例,作為一個國内著名的大學出版社,在“十三五”規劃中,将繼續依托清華學科優勢,去創新強勢品牌,對教育、專業、大衆三大闆塊進行整體規劃,尤其是打好教育牌,鍛造完整的教育産業鍊,在“專”字上做足文章。優化結構就将在專業化的前提下開展,突出清華的強勢闆塊,形成自己的特色産品群,并以此作為引領;在相關領域強調占領制高點,打造優勢闆塊,并以此作為基礎;以高起點的定位,加強弱勢闆塊建設,并以此去拓寬自己的領域。繼續以明确的發展理念為導引,抓發展高起點——要話語權;抓品牌産品群——業态聚集;抓質量“高大上”——精品目标。
筆者十分贊同許小年先生的觀點,核心競争力不僅僅是你特有的競争優勢,而且是你的競争對手難以模仿的優勢。你不能說我有一個競争優勢,我今天把這個産品一推出,明天我的競争對手全仿制了,這隻叫競争力,不能叫核心競争力。對于一般的企業産品來說,核心競争力就是具有技術壁壘的技術産品或者商業模式的優勢。[1]他的觀點,對于出版也具有同樣的意義,在我們特有的優勢領域裡,以不可替代性确立自己的地位,這就是核心競争力,我們需要打造的就是這樣的核心競争力。
對于一個編輯來說,個人專業方向的選擇,不僅基于自己的學科背景,也基于自己的興趣、能力所及的領域,在自己所熟悉、所擅長的領域去做自己所熟悉的東西,也就是說,必須有一個定位的問題。所謂定位,實際上還是一個專業化的問題。如前所述,要優化一個出版社的圖書結構,除了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戰略發展規劃,其次就是要強調專業化的問題。強調專業化的發展,實際上就要求無論是出版社、編輯部還是編輯個體,都要認準、選準自己的一個發展圓心,這同樣是一個選擇的問題。然後根據自己的專業背景、專業發展興趣和能力,确定自己的發展半徑,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的圓輻就是自己發展的領域,就是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的勢力範圍。圓心必須相對穩定,才能畫出自己的圓輻。要穩定圓心,就必須學會舍棄,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隻有這樣才可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圓心。也唯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精品的出現,才有品牌産品群的形成,才能打造成屬于自己的優勢闆塊,結構的優化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得以實現的。
每個編輯都應該确立這樣的理念,努力多出一些文化精品,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企業,也為自己留下一些能夠回味的文化産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夠做出哪怕是一本兩本“比人長壽的書”來,這也許就是現在所說的“精品力作”吧。
筆者認為,一家知名出版社一定是由兩個方面組成,一是名品,也就是好書,一是名編輯,也就是好編輯。不管是集團還是單體社,沒有了名品和名編輯,即便效益再好,利潤再高,也不會被曆史所記載。任何一部出版史,一定是由名書、名編輯、名社寫就的。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對出版業與出版人正式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三、“選擇”的專業化将成為傳統出版業前行的重要手段
專業化的“選擇”是對内涵的追求,而“選擇”的專業化,則是對企業經營機制、發展途徑、隊伍培養的要求,是一種選擇方式上的要求,這對專業化的“選擇”将起到保障和推動的作用。
出版的專業化将是互聯網時代絕大多數中小型出版社,尤其是絕大部分大學出版社的發展之路。承前所述,所謂專業化,就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深度文章。全面擴張戰略必須收縮,成功首先要學會舍棄,改變全面出擊的戰略方針,做有計劃的戰略收縮,這是專業化、特色化的需要。“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經營思路和模式在互聯網時代就更顯得不合時宜。唯有在“專”字上做文章,别人才無法替代;唯有“專”,才可能“精”、才可能“深”,出版資源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特色和品牌也就呼之欲出了。因此,出版企業的經營模式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
走專業化道路,就是必須做深度文章。專業化,也就是自己所熟悉的領域,這是客觀上的優勢;改變了全面出擊的戰略方針,就有可能和有條件深入自己所熟悉的領域。盡管因為其專,讀者和市場會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正因為其專,别人也就無法替代;也正因為其“專”,可以經過深度開發、立體開發,自成一番天地。例如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的“三航”(航空、航天、航海)特色,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的“海事”特色,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的“煤礦”特色,石油大學出版社的“石油”特色,北大醫學出版社的“醫學”特色,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對外語言”特色等,他們具有自己獨有的優勢,他們的領域幾乎是别人無法涉足的。根據這樣的特色優勢探索自己的經營模式,别人是無法模仿的。當然,傳統出版需要新技術,應該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進行選題調研和論證,運用新的管理系統加強對流程的監控管理,尤其是運用大數據對印量、營銷、庫存進行測算和監控。創新自己的經營機制,正是傳統出版業在互聯網時代刻不容緩的新課題。
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數字出版已經不是一個概念,它也絕不是簡單地将圖書内容從紙介質轉換成數字介質那麼簡單,它帶來的确實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從内容為王的産品型公司轉型為信息服務為王的服務型公司之後,數據服務的特性,導緻出版平台不再局限于具體細分領域考慮工作安排,而是從圍繞客戶工程實踐需求的大格局出發,建設海量、全品種、跨專業和跨領域的知識資源庫。出版平台的規劃和生産組織,更偏重于“大項目制”下複雜的組織和管理。對市場信息調研、知識庫生産組織和管理等,也将更精細、更嚴密。這确實直接打破了出版行業誕生以來的生産組織模式。
這是知識生産領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産。出版行業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才有了邁入科學生産、智能服務的技術基礎,才有了步入社會化大生産的基本特征。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掌握主動,取得先機,才有利于我們在新形勢下的發展。
然而,歸根求源,在互聯網時代,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時代需要好編輯,事業呼喚有理想追求、具有複合型能力、能掌握運用互聯網新技術的好編輯。因為互聯網的廣泛應用,強調編輯知識博、雜的時代已經過去,出版社需要具有專業背景的專門化人才,這就給今天的出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管理部門,關注人才培養,創造好的用人環境;要求出版人尤其是社長、總編輯要帶好團隊,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要求高校和企業實體與出版業緊密聯系,培養出适應時代發展的出版業急需的人才。
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應用,産品營銷面臨的變革同樣是颠覆性的。在互聯網時代,出版業将重鑄新型的社店關系,無論是線上的網店,還是線下的實體店,都面臨着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選擇”。傳統的書店,為讀者提供的也是服務,而這個服務的特性恰恰也是“選擇”——為讀者選擇精品,為合适的讀者選擇合适的讀品。在互聯網時代,出版與書業恰恰在提供服務——為讀者提供精品的服務上走到一起了,唇亡齒寒的新型社店關系将重新鑄就。那種看看書名與裝幀形式就能決定圖書上架與否、那種缺乏判斷分析能力卻掌握圖書生殺大權的業務員、那種依據出版時間喜新厭舊的圖書退貨方式都将成為曆史。對出版社來說,出版選擇就是選擇合适的作者、合适的題材、合适的表現形式;對書店來說,就是選擇合适的産品提供給合适的讀者。通過“+互聯網”,運用大數據,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适合他們的出版物,所謂訂貨也好,主發也好,都必将有個“選擇”,也必須有個選擇。這是出版業的流通渠道在互聯網時代必須面對的一個嶄新課題。
“選擇”,是傳統出版業在互聯網時代堅守與變革過程中的不二選擇。
注釋:
[1]許小年.商業地産與電商.中國企業家雜志,2015-09-30.
[2]李德仁.智慧城市大數據時代面臨“存不起”挑戰.新華網.2015-09-08.
[3]參見吳培華.出版問道十五年.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