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健
時間:2024-11-08 03:10:01
外出寫生對于繪畫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繪畫作品的創作靈感多來源于寫生,并且寫生能力也是一個畫家基本素質的體現。
《藝術沙龍》:如果可以選擇,你願意生活在哪個時代?你理想中的生活狀态是怎樣的?
梁健:如果給我選擇的機會,我還是選擇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因為這個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開放包容。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閱讀、網絡、畫展等很多形式了解到從古至今、從國内到國外的藝術信息,這樣使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的不同領域的信息,從而使我們的作品也出現了更多的可能。
我對目前的生活狀态就很滿足,每天料理一些家裡的事之外,剩下的時間基本上就是集中在教學和創作。
《藝術沙龍》:你怎樣理解繪畫成功與天才的關系?
梁健: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同繪畫的成功與才氣有着很大的關系,當然勤奮是必不可少的。
畫畫的人很多,但是能畫出來的人很少。很多時候畫畫其實是一人修養、才氣的體現。我對才氣的理解就是有沒有悟性。具備這種與生俱來的素質,那麼就能夠在傳統的基礎之上踏出前所未有的足迹,未來的道路才能繼續向前延伸。
《藝術沙龍》:怎樣理解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關于時代性你有什麼看法?
梁健:首先我對中國畫創作的題材有自己的看法,就是與時代的銜接問題。這種銜接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之上的,畫别人未畫過的内容,就容易成功。這就需要一個畫家有着獨特的眼光和感知,體味着身邊的生活。明清時期,畫家多出于江南,江南人畫江南山水,後代很難突破前代,也是明清繪畫陳陳相因的原因之一。無數畫家學倪雲林,唯弘仁成就突出,就因為弘仁學倪雲林的畫,而去畫黃山。黃山以前無人畫過,其高峰峻嶺,花崗岩石組成的山峰,和倪雲林所畫的太湖風光完全不類。所畫的對象不同,畫面的構圖意境自是不同,而且用倪雲林的畫法去畫黃山,自然不夠,很多地方就必須自創。畫法有異,内容不同,風格面目也就不同。所以弘仁成功了,成為黃山派的領袖。
石魯的成功,主要在于他畫黃土高原。曆史上沒有畫黃土高原的畫家,而石魯畫了,其畫中風光、意境、氣勢以及給人的各種感受和其他畫家不同,所以他的畫特别引人注意。因為以前無人畫黃土高原,也就無現成的畫法可供借鑒,他必須面對黃土高原自己獨創一套畫法,于是他成功了。
從上面的畫家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認識到繪畫的題材、内容對畫家創作的重大意義。一個新的題材可以承載你對傳統的繼承,也可以使你對傳統有所發展與發現,使畫家在自己已有的傳統技法上創出新的表現方法。
《藝術沙龍》:對于中西界限、畫種間的界限,你的态度是什麼?
梁健:當代對西畫的引進與吸收,我認為和上面所說的創新與發現新的表現内容是一個道理。我們學習西方的一些東西無非也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畫,注入一些新的東西,隻要有道理、有意義,這是可以贊成的。但不等于照搬,如果事事以西方為準則那問題就嚴重了。正如孔子說的“君子和而不同”中,“和”就是學習和吸收,但最終要“不同”。“和而不同”者興,“同而不和”者亡。“和而不同”就是通過互相學習後,求大異存小同。“同而不和”就是完全照搬,完全相同,包括存大同求小異。我們國家在唐代之前,一直按照孔子“和而不同”去做的,所以在唐代之前一直是強大的、發展的。宋代人言必求同,動辄曰:“祖宗之法不可變”。朱熹更提倡“同而不和”。自宋代始,我們的國家就衰弱退化了。藝術也是如此,如完全同于别人,也就是“同而不和”,那必然退化,變别國的殖民藝術了。中西藝術不同,“和而不同”正好發展,如果西方有什麼藝術,東方就照搬,完全同于西方,變東方藝術為西方藝術的殖民藝術,“同而不和”必然導緻藝術的退化。所以說,“和”首先是學習,但不是什麼都學,更不是什麼都照搬,否則又“同”了。還是前面所說的,“和”最終要“不同”,如是才能發展。從古到今來看既要注重思想意識、品格、心胸的涵養,也要注意感受生活,在藝術上有所創新。
《藝術沙龍》:你有自己的獨立畫室嗎?你理想的創作環境是怎樣的?
梁健:有自己的獨立畫室。我對理想中的創作環境其實要求并不高,面積不用太大,夠用就好。環境要求不高,安靜就可以。其實我特享受能住在畫室的感覺。看着自己的作品入睡,醒來也能看到自己的作品,這種狀态是我最享受的,并且每時每刻都能審視自己的作品,發現問題或有新的想法提筆就畫。
《藝術沙龍》:你經常外出寫生嗎?你認為寫生重要嗎?
梁健:外出寫生對于繪畫應該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繪畫作品的創作靈感多來源于寫生,并且寫生能力也是一個畫家基本素質的體現。我的《風塵》系列、人物創作素材基本上也都來自于外出寫生和藝術考察。看得多了,想法自然也就多了。
《藝術沙龍》:經常讀哪些書?對繪畫有影響嗎?
梁健:我個人看書比較雜。首先作為畫中國畫的我覺得對于本民族的文化要有一個較深的了解才行,那麼這就需要通過閱讀去充實自己,因涉及的書籍方面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有西方有影響力的畫家作品集、傳記都是我喜歡看的,且不僅僅局限于繪畫,有很多雕塑、綜合媒材、當代藝術的很多資料訊息我都很樂于接觸。我的書架裡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書籍都是非中國畫類的,其中還有很多中國民間藝術的資料,其中有《中國美術館藏皮影藝術珍品》《民間木雕藝術鑒賞》《中華門墩藝術》《中國傳統建築藝術大觀》《民間石獅》……
我近期的作品《候》系列、《風塵》系列基本都取材于民間石刻藝術與傳統古建築藝術,再以中國水墨的形式加以表現。這些創作的最初思路就與我的閱讀習慣有很大關系。如果你沒有對民間藝術的關注、研習,是很難創作出這系列作品的。
還有就是一些藝術家的文集,也是我非常喜歡讀的書。從古至今有很多的畫家将自己所學之經驗記錄下來,這些資料都是非常寶貴的,這些文集都凝聚了每一位畫家畢生的心血,談得真誠,說得深入,對我的學習有所助益。無題46cm×68cm2014年
無題46cm×68cm2014年
風塵系列之拴馬樁200cm×68cm×32013年
十字口200cm×200cm2014年
冬至(左)136cm×68cm2014年
候系列之七(右)136cm×68cm2016年
候系列之一136cm×68cm2014年
候系列之三136cm×68cm2014年
候系列之五136cm×68cm2014年
候系列之六136cm×68cm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