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書庫大全

名家在線:沈岩 

時間:2024-11-08 03:11:32

1947年出生,福建诏安人。現為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翰墨書畫院院長、新加坡書法家協會評議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交通書畫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佛教書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掃描二維碼進入“微”電子交易平台

林深不知處68cm×45cm當前市場潤格:20000元/平尺

讓中國畫的魅力重現(續前)

文/沈岩

1999年4月,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沈岩書畫藝術作品展”時,一位頗有名氣的大家親口對我說:“傳統的東西50年後就沒人看了。”我當時感到十分震驚。不久在電視上看到,旅美畫家丁紹光介紹美國人對中國畫的态度時說:“他們分不清300年來中國畫的差别。把近300年來的中國畫作品展現給他們看,他們認為是一個人畫的。”

且不說明清以來,中國畫是否陳陳相因,毫無可取之處,就說美國人的審美觀、藝術觀,難道就因為是超級大國,就具有超級水平?單就民族風格而言,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東西方文化本來就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性,何必拿洋人的眼睛當我們的拐棍呢?丁紹光先生又說到,自己的作品能被洋人接受,主要是中國線條、西洋色彩、裝飾美和歌頌母性的主題。西方人的審美正向東方靠攏。這倒是說出了中國藝術的魅力。不是嗎?畢加索就曾向中國的藝術同行表示過:“中國藝術家為什麼要到法國來學畫呢?真正的藝術在中國。”

又是一年吉慶時(左)136cm×68cm為什麼國人要一而再地否定自己,對自己鐘愛的中國畫失去信心呢?

究其原因,不外幾點。一是面對西方強勢文化的應激反應。美術理論家邵大箴對此作過中肯的分析,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本來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又不都是在平靜的狀态中進行的,原因是在文化藝術後面各民族有政治、經濟強弱的區别,這種區别有形無形地影響着交流雙方的心理與心态。”他舉例說,漢唐時期中國國力強盛,我們的祖先對西域文化态度寬容大方,不會出現畏懼心理,由“容納”到“融化”不是人為地做出來的,而是自然形成的過程與結果。而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國力衰弱,西方列強恃經濟、軍事之優勢企圖瓜分中國,西方文化藝術以居高臨下的姿态進入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中間出現頂禮膜拜和拒之門外兩種并非正常的心态。二是蘇聯老大哥和曆次政治運動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學習蘇聯老大哥,大量引進蘇俄寫實主義創作方法,并突出為政治服務和改造知識分子世界觀,批判傳統成為曆次運動的需要。中國畫的自我批判成為主流。三是全球化、現代化的誤讀。不少人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畫要現代化就必須向國際化靠攏,把西方的審美取向當成自己的取向,把西方的寫實、色彩當成主要的努力方向,把西方藝術家的好惡當成自己的好惡。

對中國畫的無知和知之不多、了解不深也是重要原因。中國畫是在古代文明的基礎上誕生的,經過曆代畫家的數千年探索,已形成完整的獨特體系。它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傲視群峰,可謂曆史悠久,博大精深。繪畫早于文字,早在數萬年前的岩畫就說明這個問題。湖南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龍鳳仕女圖》和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的《人物禦龍圖》是戰國時期的作品,已兩千多年了,但可以看出,兩幅畫的骨法用筆和描摹狀物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精妙程度。中國畫有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理論體系。筆精墨妙、出神入化的筆墨語言,以書入畫、畫中有詩的畫品内涵,心手雙暢、以形傳神等技法程式,暢神适意、明心見性的藝術境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畫理畫論,澄懷味象、計白當黑等審美情趣,逸神妙能、氣韻骨法等評價标準,畫如其人、腹有詩書的人文修為,閑适靜心、細斟慢酌的品評鑒賞,三教啟迪、天人合一的哲學根源等等,深邃睿智,令人贊歎。雖然,三千年的繪畫史時有波瀾起伏,畫家也常有衰落迷茫,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中國畫的傳統仍然熠熠生輝。

中國畫自古以來充滿着自信。清代初期,郎世甯到中國,帶着他的畫作和一批古典主義油畫來,康熙皇帝和當時的中國畫家看後并不以為然。宮廷畫家鄒一桂說:“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此舉雖然包含着天朝的自大,但也不乏堅持中國畫傳統的真知。老子認為,道是不能直白的,畫也不可能絕像,所謂“大象無形”是也。古代畫家很早就崇尚寫意。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寫意精神是對中國繪畫史的重大貢獻。當今的畫壇,除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不足、不深外,讓人憂慮的是存在許多讓人诟病的地方,如肌理的過分制作、構圖的卡通傾向、照片式的擺拍模拟、筆墨的淡化無趣甚至無筆無墨、寫意的削弱缺失等等,要努力補上傳統這一課還需要努力和時間。

民族虛無主義不可取,浮躁的心态要放棄。國粹之精華光彩奪目,中國畫在曆代均形成了一座又一座高峰,要逾越它是要付出艱辛的。抛棄傳統就等于抛棄中國畫藝術,不站在古人的肩上如何超越古人?唯有靜下心來,潛心研究傳統,才能獲益。很多人對傳統并沒有充分理解和真正掌握,就迫不及待地創新,雖然有時也許能吸引一些人的眼球和一些媒體的關注,但終歸經不起曆史的考驗。中國藝術之根在傳統,隻有牢牢把握中國優秀藝術傳統,鑽研得越深,越能掌握它的精髓。我們不反對融合中西的探索,但更期待踏踏實實地正本清源、貼近文脈、真正能博采衆長而讓傳統中國畫發揚光大的藝術家,讓中國畫的魅力在21世紀重現,在走向文化強國的道路上重現!(完)

富春觀釣(右)34cm×1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