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澳洲印度人
時間:2024-11-08 03:45:10
在沒接觸過印度人之前,我确實是戴着“有色眼鏡”看他們的,但是最近在公司接觸得多了,我發現他們很有意思。如同其他多元文化一樣,印度文化有不容易被人理解的一面。接觸下來,我發現印度人有一些特别的優點。比如,在某種程度上,印度人在英語學習上擁有很大的優勢。由于印度曾是多年的英屬殖民地,英語一直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聽我的同事說,印度學校幾乎都是英語教學,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在聽、說、讀、寫方面幾乎沒有障礙。我在公司和印度同事聊天,談到考托福、GRE多麼辛苦,考試多麼嚴格,她覺得奇怪。她告訴我,她們那兒考試的人多、場地小,考聽力就是在戶外放着大喇叭聽……據我觀察,印度人的語言之長,大約來自他們先天的“感覺”良好。雖然發音總是“搭啦搭啦”的,但人家絕對聲音洪亮、表情豐富——他們的英語說出來都有獨特的口音,語法錯誤也不少,但用英語聊天卻毫不怯場,有說有笑。看到這些我不禁反思,可能我有時候太把說英語當事了。我的翻譯老師有一個朋友,經常過來旁聽我們的課,她說英語還帶着陝西腔,但她從不介意,遇到哪國人都敢用英語去和人家聊天。我經常見她在學校走過,一路和大家打招呼,噓寒問暖。由此可見,英語學習不分種族,隻要敢說,就都有機會。
我和印度同事們相處時間也不短了,我感覺他們的思維方式比較西化,能很快适應西方的社交禮節。其實這些說白了也不難,要訣就是經常面帶微笑,見面多寒暄,互相問候,面子功夫要做足。除此之外還要多肯定别人,也表揚自己,不要太自謙。不唠叨、不抱怨,和人交談要充滿正能量,無論什麼時候聊天,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另外,在工作或生活中,對不想做的事兒要懂得委婉拒絕——說不做就不做,遇到該争搶的絕不手軟,争搶過後還得是一團和氣。據我觀察,印度同事和西方同事的思維模式很像,平時嘻嘻笑笑、四海一家,而遇到工作中的競争,馬上就各占地盤,為了自己的利益沖鋒陷陣,根本不在意昨天還曾一起泡酒吧、看球賽。而反觀我身邊的幾個朋友,平時任勞任怨,總是發揚集體主義精神,無論該不該自己做的,都礙于情面做了,被其他同事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當“丫鬟”使喚,競争之中又為“不好意思”的心态所限制,“戰鬥力”明顯不足,結果往往是在職場中處于下風……
我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和印度同事聊天多了,發現他們其實也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從有些方面來說,他們也确實值此評價。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學院)的招生比例僅為3%(45萬人報名,招收1.3萬),難怪印度人說“上不了IIT,才去上MIT(麻省理工學院)”。可以想象,在如此嚴峻的競争環境下,印度的學子們要刻苦學習到何種程度!另一方面,雖然我在澳洲的同事們已經是精英分子了,但在工作中他們也沒有停止奮鬥。我的印度主管,經常在淩晨兩三點鐘給老闆、同事們發電子郵件談工作。雖然我個人認為有“假裝加班”之嫌,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印度人的勤奮勁兒。據我了解,印度人在對孩子的教育培養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他們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種知識類輔導班,還督促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我想這也是比較西化的一面吧,為他們後代更加勇敢、頑強奠定了基礎。在公司和印度同事接觸得比較多,我發現他們很有意思據我觀察,印度人對新環境很快就能夠取得認同感。雖然他們家族觀念很重,但故土意識卻不強——沒聽說他們一定要“落葉歸根”。我所見的很多印度人都很傳統,有的女性還穿“沙麗”,錫克族男性一定戴着“頭巾帽”。聽說,印度人聚居的區域,禮拜堂是最先修建的,他們的飲食習慣也幾乎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真是“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有人說印度人安心紮根,是因為印度太窮,在我看來其實不盡然。我之前有一位從印度來的同事,她的家裡有很多仆人。她丈夫因為學的是IT相關專業,崇尚美國的科技,年輕時在美國找了工作,舉家搬遷到北美,六年後又轉而申請成為澳洲移民。她說,她的兄弟姐妹都來澳洲看望過他們,但因為這裡的仆人不容易雇用,故而不願意移民。印度承認雙重國籍也是對印度人歸化入籍的促動,而大多數中國大陸的移民都選擇“國際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國籍,另一方為了保留中國國籍而隻拿永居卡。入籍與否對融入主流社會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沒有選舉權。沒有選舉權,當權者就不在乎你。
在澳洲,我身邊的印度人有着“善于抱團兒”的精神。據我觀察,一個印度人移民,後面是整個家族都移民過來了;一個印度人進入一個行業,馬上跟着許多的印度人就在這個行業立足;一個公司招來一個印度人,很快公司裡印度人就能占大多數。拿悉尼地區來說,出租車、建築業、郵政系統、機場地勤,據說都被印度人“占領”了。浙江溫州人也是這樣的,在生意場上互相拉扯,結果就有很強的實力——有錢大家賺嘛。在我看來,印度人真是“拉幫結派、不避嫌”,公司招聘時他們都會舉薦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樣的好處是,能很快形成一個互助團體,比一個人單打獨鬥要強上許多。悉尼有間家具店老闆是印度的錫克族,他生意很好,卻主動給錫克族客戶打折,而且隻給錫克族打折。
在我身邊,大家都有共識——如果惹了一個印度人,那就是與全體印度人對立。悉尼地區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印度人抗議遊行,是由一名印度裔教授被學生指責說身上咖喱味太重引起的。據說當時印度裔教授看到學生的指責信後,馬上斥責學生,并去校方投訴,同校的其他幾位印度裔老師也去聲援,随後爆發了好幾個社區的印度人示威遊行。多個媒體前去報道,最有力的支持來自印度——印度國家電視台到澳洲錄制現場節目,然後向全世界播放,為印度裔的遊行示威發聲。此後,澳洲主流社會對印度人的歧視就少很多。在我看來,印度人真是夠能“折騰”的,可他們越折騰越有能耐、越折騰越被重視,也正是他們這份不屈不撓的勁兒,為他們赢來了新天地。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随着時代、環境的不同而出現變化,有優有劣,不能一概而論。在我看來,不管是身處何時何地,對價值觀的認同、通行規則的掌握、個人利益和社會公德的協調等等,皆要有清醒的認識,方能安然自處,同大環境交融,為自己、族群、後代争得一席之地。我想,我現在是應該有足夠的信心并主動付諸實踐了——與其嘟嘟囔囔碎碎念,不如見賢思齊。
(編輯·張子樂)
我的印度同事們思維方式比較西化